白寿彝先生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随着各卷的陆续出版发行,这部书产生的影响越益深远、广泛。它的深刻的历史见解与独到的史书编撰结构,为世人关注。多卷本《中国通史》是...
《尚书》是中华民族最早的一部文化典籍,记述着夏、商、周三代社会政治生活的丰富史料,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被学界奉为中华文化元典之一 。自古以来,...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人。他是晚清后期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又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改革家,被后人称为“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的重要奠基人”①。他...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在痛苦的经历中吸取了深刻教训,并开始探索寻求新的出路。进入新世纪,他的思想异常活跃,深入思考中外政治和学术问题,开始意识到塑造新国民的重要性...
学友谢放教授惠赐大作《“绅商”词义考析》一文,以切磋学术,倡导讨论、争鸣之风,这是要万分加以感谢的。谢放教授思绪缜密,学风淳笃,对“绅商”词义做了条分缕析的深入剖...
2001年11月2-7日,“21世纪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先后在台湾嘉义中正大学、台 中逢甲大学、台北汉学研究中心举行,这次会议由中正大学中文系联合中正大学历史系 、逢甲大学中文系...
张之洞在“经世”-“洋务”的路上后来居上,“最乐道”“中体西用”,为“务通”、“务本”力言、力行,在晚清大员中罕有比匹。张之洞务通表现在:力言“振兴农工商”,为武汉...
【编者按】 梁启超的《新史学》发表100年了。100年来,中国史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史学”的倡导,历史考证学派的重大成就,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及成为中国史学的主流,构...
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为止,学术界对近代人物张荫桓的研究显得十分薄弱,究其原因,除了人们对张氏与晚清政局的重要关系缺乏应有的认识外,相关资料的零星分散乃至缺乏可能也是客...
一、歇家与藏边歇家研究之检讨 所谓“歇家”,据《说文解字》,“歇,息也”、“家,居也”,故在广义上可泛指为旅行者提供歇脚的处所。正因如此,人们普遍倾向于把该种中国明...
就汉地社会上古史编撰而言,顾颉刚先生曾有“层累地造成”之说,即战国秦汉以来的古书所讲的历史,大多出于神话传说的演变,是由不同的神话传说一层一层累积起来造成的[1]。就...
自清钱大昕撰《疑年录》,二百年来,治疑年之学者虽前赴后继,代有其人,然检其著述之多寡,亦仅能不绝如缕而已,可见其用力之艰难也。余生也晚,不自量力,亦欲效之为《魏晋...
风俗习惯的变迁是社会变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动密切相关,也和它们一样,是构成社会整体变革的重要表征。风俗习惯的变化可以反映出社会变动的深浅、利...
顾颉刚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社会学家,他一生治学兴趣广泛、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著述丰厚,社会影响也很大。他出生在一个动荡不安又鼎新革故的时代:国家危亡、西学东渐...
在20世纪里,不止一次地有人主张彻底抛弃中国传统典籍,也不止一次地有人主张从传统典籍中开发出有价值的文化资源,以此为中国文化的再生或复兴疏导源流。《左传》作为先秦的...
《讨粤匪檄》是湘军领袖曾国藩于咸丰四年正月二十八日(1854年2月25日)在衡阳誓师时,为东征太平天国而发布的一道檄文。该檄不仅是曾氏个人意志的体现,更是理学经世派对湘军集...
在中国古代,地方志形成一种自成体系的典籍。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域均接续性地纂修方志,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有现象。而方志纂修的兴盛时期乃在清代,方志学理论的趋于成熟亦在清...
在唐代社会中,作为一个读书以求仕进的士人,一旦踏上仕宦之途,就不可避免地嵌入到庞大的国家机器之中,生命的方方面面都受到既有制度无所不在的约束,即使在生命终结之后,...
一、关于翁、李之隙的缘起 讲到甲午战争,讲到帝后党争,翁(同和)李(鸿章)间之仇隙,似乎已是昭然若揭,为史学界所公认的了。这方面最典型的论著要数台湾的庄练先生,他在...
徽州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后期文化的典型样本,这一观点在学界已是基本共识。我们认为,从表现形式看,徽州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各种文化现象往往被冠以“徽”或者“新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