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在保证国家司法权统一的前提下,清朝因地制宜、因俗制宜、因时 制宜地制定了蒙古地区的司法制度。 1.理藩院是管理蒙古地区的中央官署,是与六部地位同等的...
王国维倡导并实践的“二重证据法”,不仅对疑古思潮的偏颇有所是正,而且对20世 纪中国学术进程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一研究方法的最早提出,是王国维1925年 在清华研究院...
清代在州县以下不设治,国家“政教之下于民”的各项职能,由各种乡村职役组织承担,后者因此具有国家“准行政组织”的性质。显然,如果不能正确把握这种乡役组织的实况,便不...
受《史学史研究》编辑部委托,2001年12月21日上午,我们来到著名历史学家、兰州大学历史系赵俪生教授的寓所,对先生进行了专访。 赵俪生教授,山东省安邱市人,1917年出生。1934年...
从宏观的视角来看,对战后世界史学产生重大影响的有两种史学力量,一是现当代的西方资产阶级新史学,另一是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两股力量的冲突与交汇及其所激起的回响,...
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发现17世纪以前的早期卫拉特文献。蒙元以降,关于卫拉特人的最早的报道见于佚名《俺答汗传》(成书于1607年)。此后,佚名《黄金史》(成书于17世纪30年代)...
资产阶级改良派诗人、政治思想家黄遵宪(1848—1905)所着《日本国志》,是我国近代思想史上一部有影响的着作,该书在史学思想和方法上具有不少超越前人的特点,现将其分析条举...
希罗多德的毕生之作《历史》,因以记述希波战争为中心,故亦称《希腊波斯战争史》。其实这是后人加的名字,此书原来并无书名。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本子被分成9卷,这个分法显然...
《康诰》与《康王之诰》皆为《尚书·周书》中之篇目,二者写作之背景、时间、内容、目的、作者根本不同,这在《尚书》中是非常清楚的,不须多言。司马迁作《史记》时,上古时...
“史学概论”是一门新兴学科,得到史学界的广泛重视。至今,这个学科已出有四本专著,即白寿彝主编的《史学概论》(1983年出版)、葛懋春、谢本书主编的《历史科学概论》(19...
边疆在大多数学者眼里,是一个异质性、动荡性更强的社会。如美国学者施坚雅认为,“在中国的地区边境,地方社会显得最异常,样式也最多”①;在清代文献中,同样不乏对西域表...
史学界面临的另外一个挑战是我们如何超越所谓“美国例外论的史学”(the history of American Exceptionalism)。我想,从定义上讲,国别史本身就或多或少都带有某种例外论的色彩,因为国...
当此“世纪之交”的不平常的时刻,在对百年以来学术的发展演变进行回顾和总结之中,“二十世纪疑古思潮回顾”确实是一个值得从多方面探讨的、很有意义的题目。二十世纪疑古思...
实录论是刘知几史学的基本理论。历来学者研究和评论刘知几与《史通》,对此多有 涉及,当今学者或已指出了实录论,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人在诸贤成就的基础上略抒 浅见,请方...
司马迁的文和屈原的赋、杜甫的诗,被并称为中国古典文学中在这三个方面的高峰。他的一百三十篇《史记》,不仅在史学上和散文上获得了伟大的成就,同时也表现出西汉帝国的强大...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1859年,洪仁玕从香港至天京由洪秀全命其总理朝政不久,提出了《资政新篇》。本文拟就这两个文献各自所涵括的内蕴、起到...
大约从1901年发表《中国史叙论》开始,梁启超将精力逐渐转向史学,直到1929年因病去 世,在史学上做出了丰厚的建树。梁启超史学开中国史坛之新风气。他既是“新史学”思潮 的开创...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清代乾嘉时期史家史学批评问题的研究可谓是空白,无人问津。近年来才有人关注这个问题,写出了一些专论文章(注:请参阅叶建华:《钱大昕的史学批评》,《...
断裂与分化大概是文明发展的常态,连续的“广土众民”的中国,这种情况不符合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国何以会背离常态,成为连续的“广土众民”的中国呢?这一问题,我们姑且...
一、中国古史分期的争论与八种“封建说” 1919年以后,中国学者开始运用唯物史观探讨中国历史的发展,由此构筑了中国古史分期论辩的基础与前提。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