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古代先人曾说:“学于古训,乃有获”。又说:“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尚书·说命下》)当今我国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所倡行的以人为本、以民为...
本文所说的中国古代王朝,不只是指大的朝代,也包括大的朝代中的小王朝。所说的动乱,不是贬义词,而是中性词,指国家因宫廷政变、诸侯割据、农民战争、民族战争等原因引起的...
近代西潮的冲击,当年就曾被一些读书人视为“学战”。不仅有时人所谓“毁学”“灭学”的直接打压,“西学”本身的确立也使传统的“道”被空间化。王国维曾简明指出:“自三代...
内容提要: 中国传统目录学的文化品格及其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献分类具有弘道设教、崇经重儒等超文本的道德劝诫和伦理教化的功能,在目录分类的表象背后蕴含着...
内容提要: 中国早期国家时期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后段,距今约5500—4000年间。中国古代国家经历“邦国—方国—王国—帝国”四阶段,而不是“古国—方国—帝国”或“邦国—王国...
对于孙中山三民主义理论的研究论文,可谓汗牛充栋,但是这些研究很多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未免失之于偏颇。比如对于民族主义理论研究,一般都是强调争取民族独立,却很少注意...
1806年的耶拿一战,普鲁士遭受惨败,丧失了国家领土的一半。德国著名政治评论家和外交家弗里德里希根茨,挥笔写下了为世人所称颂的《欧洲政治均势片论》。其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国...
【核心提示】目前存世的尺牍文献多为明清以来的书信,其中呈现出人际交往的诸多细节,涉及通信人工作、生活的具体情况,这些大量的一手资料为研究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鱼雁传...
历史观对历史学的发展可以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两次根本性变革,即由传统史学到近代史学,又由近代史学到马克思主义史学,两次变革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
中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度,总体而言,古代灾害的发生频率及次数呈逐渐增加趋势。在以小农经济为生产基础的古代社会,灾害的破坏显而易见。《新唐书》卷52《食货志二》所说“...
内容提要: 著称的“唐宋变革说”,以唐末五代为中世到近世的过渡期。但中世、近世及过渡期的划分,并没有突破王朝断限,对过渡期的起讫也存在不同意见,焦点在于不同领域的变...
内容提要: 中国正史中记载突厥“来如激矢,去如绝弦,若欲追蹑,良为难及”。作为中原国家,隋唐帝国的骑射远远逊于突厥。本文探讨了隋唐帝国如何阻挡突厥南下牧马的铁蹄,易...
今年1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达沃斯论坛上把目前的中日关系比作一战前的英德关系,暗示中国会像一战前的德国一样,挑战世界秩序,对外侵略扩张。这是违背事实的,显然是别有用...
民事习惯,既是规范群体的带有习惯法性质的制度性约束,又是一种约定俗成的风俗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对民事习惯的调查与研究是建设法治社会、和谐社会的需要,不...
内容提要: 冷战结束如今已经有20年了,弥合东西欧历史学的裂隙至为重要。一些转折点曾对想象和记忆历史的方法产生了影响,但历史分期和历史学的分期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方面的...
内容提要: 明初曾接纳过数十万故元归附官兵和自愿内迁的北方各族首领,明廷将之安置于军事卫所。洪武和永乐年间是归附人南下最多的时期,由于面对的军政形势不同,这两个时期...
我国的城镇化始于近代开埠通商,至今仍在延续。就我国近代城市发展的动力而言,有政府动力、市场动力与社会动力之分。政府动力,就是国家通过行政手段和政策引导等推动城市发...
内容提要: 司马迁撰《史记·循吏列传》,认为“循吏”乃“奉法(职)循理之吏”。司马迁记载“循吏”事迹,对他们的为政特点有具体的表述,体现了他所主张的为政宽厚仁德、反对...
本报讯(记者胡言午)“‘新子学’学科承负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发掘、研究诸子百家沉淀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的‘金子’。我们要实现古今转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民...
内容提要: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所塑造的黄帝形象,包括政治、经济和宗教三个主要方面。政治上,黄帝实现了“统一”,并为巩固“统一”做出重要贡献;经济上,黄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