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大陆隐没数十年后重新兴起。近年来,它更以异军突起之势,成为文化思想界一个引人瞩目的思潮和文化流派。国学热、读经热使人们在重温、感叹传...
孙中山先生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也是一位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三民主义之中。作为三民主义第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确曾被...
少年时代的鲁迅,曾因家庭生活的变故,而饱受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在为《阿Q正传》俄文译本写的自叙传略中回忆:其祖上本是殷实富足的大家,“但到我13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揭开了远东国际关系史、中外关系史的新纪元。战争爆发之初,即引起了西方世界对战局及战争可能带来的后果的密切关注。法国在欧洲是英国的竞争对手,英国如...
历史上,鼠疫在世界范围的大流行有三次,即6世纪的查士丁尼瘟疫(公元541到542年爆发于地中海,后扩散至欧洲);14世纪的黑死病(一说起源于亚洲西南部,一说起源于黑海城市卡法...
20多年前,在孙中山研究领域享有盛誉的史扶邻(Harold Z. Schiffrin)教授将被海峡两岸奉为革命家的孙中山称之为“勉为其难的革命家”(reluctant revolutionary):“孙中山的作风令人费解...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7),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国民党中央常会、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国民政府通过多种途径参与法律的制定,以保障国民党的意志在...
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我国长达数千年的帝制时代,但作为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并未摧毁中国社会内部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各种保守主义思潮仍然大行其道,加之民国初期复杂...
关于孙中山《上李鸿章书》的评价问题,当前学术界众说纷纭。从近年来争论的焦点来看,主要集中于上书的意图与性质方面。概括言之,有下述四种意见:第一,“上李鸿章书”是孙...
家训是中华文明中颇具特色的一种形式,以家长对家人及后世子孙在待人接物、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等方面的教诲和训示为主要内容。家训最早产生于西周,经历代发展,到明清达到鼎...
有清一朝,满汉矛盾始终存在。“观满人得国几三百年,而满汉种界厘然犹在。”(章太炎《社会通铨商兑》)所以,从1895年(光绪二十年)孙中山揭橥(zhū)“驱逐鞑虏”的旗帜后...
清末民初地方自治作为由政府推动的一项系统改革,包括从省级、府州县级到城镇乡级的各项组织工作和一般行政工作(即各项地方自治事业)。从1908年底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
现代化是一个需要几代人付出艰巨努力的长期过程。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从19世纪中期的洋务运动开始,到21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为止,就需要整整两个世纪...
从万众期待到千夫所指,袁世凯本有机会成为“中国之华盛顿”,却最终成为举国唾骂的“窃国大盗”,在众叛亲离中,羞恨而死。相传袁世凯弥留之际的最后一句话是:“他害了我。...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支主力部队八路军和新四军在华北和华中地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战,成为抗击日寇的中流砥柱,谱写了救国救亡的壮丽篇章,最终不但赢得了抗日...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支主力部队八路军和新四军在华北和华中地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战,成为抗击日寇的中流砥柱,谱写了救国救亡的壮丽篇章,最终不但赢得了抗日...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严华夷之防”,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此时的中西交往主要是通商贸易,被称为“夷务”(鸦片战争后逐步改称“洋务”)。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政府设...
近代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各方政治势力纷纷出场,有识之士先后提出了各种主义和救国主张,有的仅仅在思想界流行一阵便销声匿迹,有的一时顺应了潮流得以付诸实践,却...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学贯中西、出入经史的“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一生著述一千四百万字,“几乎论无不及,学无不窥”[1](前言)。其经...
立法是文明社会的一项标志。我国古代每届新朝伊始,都要致力于本朝的立法及法规修订。有清一代,不仅效仿前朝进行立法,而且有所创新,既有案又有例。除了按照常规修订大清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