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二战后专业技术人才跨国迁移的趋势分析(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月刊》 梁茂信 参加讨论

与美国相比,加拿大实施人才吸引政策相对较晚。它在1962年移民法中明确规定:凡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创业资本和企业管理经验的人,均可优先入境。此后,吸引外国技术人才就成为加拿大政府的长期目标之一。1966年白皮书中,加拿大政府强调鼓励外来移民对加拿大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指出了技术类移民对新时期加拿大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13)。为了保证这种战略性国策的实施,加拿大政府颁布了影响深远的1967年移民法,设立了具有实用主义色彩的积分制。后来在1973年、1978年和1986年修订移民法时,加拿大政府完善了对移民的技术、资本和专长的甄别原则和方法,目的在于使其更加切实可行有效。在1986年法案中,加拿大政府废除了对移民亲属照顾的条款,以移民的技术与文化素质作为其是否符合入境条件的标准,目的是要“选择那些能够展示适应迅速变化的全球经济的个人素养”的移民入境(14)。到1990年代,这种以强调吸引人才为目标的政策更加完善,重点吸引具有企业管理经验、专业技术和创新精神的移民。1995年,加拿大政府在《面向21世纪:移民与公民资格战略》中规定,每年入境移民控制在25万名左右,在结构上提高技术类移民的比例,目的在于“挑选能够满足各省经济发展目标的独立移民”(15)。按照加拿大政府的规定,入境移民被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投资类移民;另一类是按照积分制原则入境的技术劳工。客观而言,上述政策实施后取得了不菲的业绩。在1991-1995年间迁入加拿大的移民中,企业家和投资类移民超过10万人,占同期入境移民总人数的9.4%(16)。
    自二战结束到1970年代中期,英国、法国和联邦德国都曾为谋求经济复兴而纷纷实施了各种开发劳动力资源的政策。在战后最初10年间,联邦德国安置了大约2000万滞留在联邦德国的战争难民和从东欧国家遣返的德意志裔人口。1955年之后,它先后与土耳其、意大利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签订了引进合同劳工的协议,入境劳工按照与其受聘企业达成的合同就业,合同期满后可以延期,未延期者必须离境,这种政策被称为“客籍劳工轮换制度”(17)。与联邦德国截然不同的是,英国通过吸引其前殖民地和租借地的移民来解决战后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在入境移民中多数来自加勒比海岛屿、印度、巴基斯坦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其中有些是技术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相对而言,法国的政策兼具了英、德两国政策的特点,它一方面与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家签订了引进劳工的协议,另一方面又安置了来自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等北非国家的移民。这样,为满足经济发展而制定的实用主义政策与安置来自前殖民地(或租借地)移民和难民的具有人道主义色彩的政策相结合,构成了战后西欧大国移民政策的特点。尽管希腊、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家也在1970年代末期结束了其人口大规模向外迁移的历史,转变成为移民净迁入国家,但是,一直到1980年代初,欧洲发达国家仍然未实施旨在吸引专业技术人才的政策。由于此时西欧各国以吸引普通劳工的合同工政策已经宣告结束,越来越多的合同劳工滞留不归并转化为永久性移民。同时,欧洲发达国家也进入了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期,知识经济的发展刺激了对技术劳工的需求。于是,西欧各国在严格限制体力劳工的同时,鼓励技术类劳工和移民的措施不断增强(18)。从西欧各国的政策内容看,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类:
    首先,在严格控制农业、建筑和家政服务等低技术行业的移民劳工的同时,实施临时合同工制度,其中大多是假日劳工(例如,音乐、艺术、马戏团和杂技等)、季节性劳工和跨国公司的合同工。例如,在2003-2006年间,假日劳工从44.2万人增至53.6万人,同期入境的季节劳工年均56.4万人(19)。
    其次,通过修订移民政策,提升入境移民的技术层次。自1970年代末期开始,英国政府通过发放就业许可证,吸引技术人才。政府发放的各类就业许可证从1987年的20 384份增至1990年的34 267份,年均增长29%,其中专业技术人士占81%(20)。进入1990年代后,随着西欧各国经济的空前繁荣,技术劳动力供不应求的矛盾骤然加剧,于是,西欧各国都加强了专业技术人才吸引政策的力度。例如,英国在2000-2003年对移民政策进行了多次改革,其中规定:(1)专业技术移民、企业家、投资者和在英国获得学士及其以上学位的外国学生,无须英国公民或公司的担保就可以申请就业。在英国获得学士及其以上学位的外国学生,可以申请永久性定居英国。(2)在英国境内工作的外国博士后的工资待遇提高25%,凡雇佣外籍教授的公司和单位可以申请政府的资助和补贴(21)。(3)设立与澳大利亚相似的积分制,吸引“拥有特殊才能和经验的个人”。(4)英国的跨国公司可以担保移民入境,凡是可以投资、经营企业的移民,或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咨询的移民,即使没有金融资本,只要积分达到100分也可以申请入境。(5)成立英国移民咨询委员会(Migration Advisory Committee),收集并公布英国短缺的技术职业信息。与英国相比,需要指出的是,澳大利亚在2007年也对自己的积分制进行了调整,其中简化了申请类别,签证类别由原来的11种减少到4种,强调移民的实际技能和学历,申请者可在全球任何一个地区通过互联网申请澳大利亚招聘的职业。显然,最近几年来全球范围内的技术人才的竞争在加剧(22)。
    德国作为欧盟成员国中外来移民人数最多的国家,1990年代以后也加强了吸引外国专业技术人才的力度。一方面,它采取种种措施吸引旅居美国的专业技术人才回国;另一方面,在2000年实施了“绿卡”计划,允许大约2万名外国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入境就业。凡具有德国就业市场需要的技术的人才,可申请永久居留权。在德国高校获得学位的外籍本科生和研究生,无须参加政府规定的考试而直接进入就业市场就业;毕业后在大学工作的教师和研究人员,若其年薪达到8.5万欧元,则可申请永久性居民资格,仅2005年和2006年成功申请到永久居留权资格的外籍人士就达到1 100多人(23)。2005年以后,由于德国电器、机械和金属工业专业技术人才的短缺,德国政府在2007年8月决定,在加强对国内劳工进行培训的同时,允许新加入欧盟的中欧和东欧国家的技术人才直接入境就业(24)。
    在英、德两国实施上述政策的同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一般简称“经合组织”)其他成员国纷纷效尤,国际就业市场上的人才竞争随之加剧。例如,1998年,法国实施了“科学签证”计划,符合规定的外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可以自由就业。有些法国企业为吸引人才,将计算机技术岗位的年薪提高到18万法国法郎。如果移民就业一年以上,可以享受移民家庭团聚的优惠。荷兰规定,来自欧盟成员国的高技术劳工,可在10年内享受每年减免所得税30%的优惠。在瑞典,凡是就业的外籍高技术人才,其工资的25%可以免税(25)。甚至亚洲的日本和韩国也制订了吸引外国技术人才的特殊计划。韩国允许学习信息技术专业的外籍学生在韩国永久性定居,日本则允许信息技术专业的外籍学生申请多次入境签证。从各国的政策共性看,比较普遍的是简化入境手续,提供优厚的工作条件和工资待遇,在税收减免和永久性定居资格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