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专业技术人才跨国迁移的历史趋势 自17世纪以来,当资本主义从欧洲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的时候,来自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等国家的殖民主义者也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海外殖民浪潮。于是,成千上万的欧洲殖民者纷至沓来,形成了经久不衰、跌宕起伏的移民浪潮。在1800-1940年间,迁离欧洲的移民有6000多万人,2/3以上去了美国。在欧洲各国中,迁居海外的英国移民最多,总数超过2000万,其次是意大利移民,其人数在1846-1932年间超过了1000万(26)。二战结束后,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全球范围内的人才跨国流动进一步升级。据联合国统计,全球跨国迁移的人口从1965年的7500万增至1990年的1.2亿,到2007年,约有2亿人口生活于出生国之外,占全球人口的3%。从流向看,1990年,跨国迁移的人口占发达国家人口的4.5%、欠发达国家人口的1.6%、大洋洲人口的18%、西亚人口的11%、北美人口的8.6%,西北欧国家人口的6%(27)。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代永久性改变住址的跨国移民中,多数流向欧美发达国家并对其人口增长影响甚大。例如,在1990-1995年,外来移民分别占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人口增长的1/3,占所有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的45%和西欧国家人口增长的88%。另一方面,国际移民使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率减少了3%,其中非洲为1%,亚洲为2.6%,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为7.1%(28)。显然,除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传统的接受移民的国家外,欧洲也成为当代全球另一个外来移民最密集的地区。在1990年代初期,居住在欧洲的外籍人口已达2000多万,其中50%来自欧盟成员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有500多万来自英、法等国的前殖民地或租借地(29)。 进入21世纪后,国际性人口迁移的强势不减。欧美发达国家仍是跨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地,仅仅在2003-2006年间,迁入其国的移民,美国多达404.92万人,英国127.8万人,加拿大97万人,德国约98万人,法国68.24万人(30)。从各地区迁入人数看,虽然在20世纪下半期美国接受的外来移民人数最多,2004年居住在美国的外来移民达到3400万以上,但从移民占总人口的比例看,美国并不高。在2000年,外来移民占卢森堡人口的32%,占澳大利亚人口的23%,占瑞士人口的22%,占新西兰和加拿大人口的近20%,占奥地利、德国和美国人口的12%~13%,占比利时、爱尔兰、希腊和荷兰人口的10%~11%,占英国、挪威、丹麦、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口的5%~9%,占1990年代后期加入欧盟的捷克、匈牙利、波兰和土耳其等国人口的3%~5%,占墨西哥、日本和韩国人口的0.5%~1.5%(31)。需要指出的是,在1990年代,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迁入欧美国家的劳动力增幅惊人,尤其以那些后起的发达国家的增长最为引人注目。例如,美国的增幅高达57.5%、加拿大25.7%、澳大利亚24.1%。在发达国家之间,增幅差异甚大。在1990-2000年间,德国高达45.5%,法国增长7.9%,澳大利亚为24.1%,加拿大为25.7%。相比之下,以前不知名的小国更是令人刮目相看。例如,芬兰高达163%,奥地利为1517%,爱尔兰为114.8%,斯洛伐克为117.2%,丹麦为80.6%,意大利为73.2%,西班牙、冰岛和挪威在50%~62%之间。加入经合组织较晚的韩国也有不俗的表现,增幅达204.8%(32)。从移民的来源看,在2006年迁入经合组织成员国的永久性移民中,欧洲占33.8%,亚洲占33%,拉丁美洲占19.7%,非洲占8.8%,美洲占3.2%,其余是大洋洲移民。但是,在迁入欧洲的移民中,56.8%是欧洲成员国的公民,亚洲移民仅占15.2%,拉丁美洲移民占13.4%,非洲移民占14%,北美洲移民占6.3%。这就是说,各国人口的迁移呈现出一种很强的地缘性特征。欧洲移民主要在欧洲内部流动。非洲移民中85%流向欧洲,亚洲移民中有2/3以上流向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拉丁美洲移民主要流向北美洲,但近年来迁入葡萄牙、西班牙的移民也在增加。日本移民主要来自中国和韩国,法国移民主要来自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意大利移民主要来自阿尔巴尼亚,英国移民主要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国(33)。 那么,在上述跨国迁移的人口中,究竟有多少是专业技术人才?战后较长时期内,欧美各国关于技术移民的统计,“不仅数据不足,也不完整,而且一般没有区分性别”(34)。尽管如此,各国学者从多种视角的研究依然使我们能窥探其一斑。有学者认为,在美国的外国出生的人口中,有学士及其以上学历的人数从1990年的620多万增至1250万,占经合组织国家的比例也在同期从49.8%增至50.7%(35)。也有统计认为,2000年居住在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外国出生的专业技术人才达2000万人以上,其中美国有近1100万人,加拿大和墨西哥有200多万人,有410多万人居住在欧盟成员国,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等国有300多万人(36)。必须指出的是,虽然上述统计中使用了“移民”(migrants)一词,但并非所有的人都是永久性移民,也有很多是临时劳工。因此有学者认为,2000年居住在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外国出生的技术性人才(其中也包括已经归化入籍的人)中,永久性移民达1020万人,其中539.69万人居住在美国,欧洲有265.97万人,澳大利亚61.18万人,加拿大120万人,日本、韩国和墨西哥等国家约34万人。如果将统计范围限制在仍然保持原有国籍的永久性移民中,其总数就会减少到368万人,其中250万人居住在美国,欧洲仅为47.52万人,澳大利亚15.87万人,加拿大为36.09万人,日本为14.4万人,其他国家为4.45万人(37)。 由于欧美发达国家中多数是在1980年代以后才逐渐实施吸引专业技术人才的政策,相应地,技术人才所占比例也经历了一个由低向高缓慢增长的过程。例如,迁入加拿大的移民中,有大学学历的比例从1956-1960年的5.5%上升到1966-1968年的12.4%,然后再从1976-1978年的19.2%上升到1986年的22%。比较而言,加拿大土生人口中的学士学位比例是:1961年3.5%、1966年4.7%、1976年7.5%、1981年9.1%、1986年10.5%(38)。不难看出,入境移民的学历均高于土生加拿大人。在美国,由于入境移民的学历构成差异甚大,特别是低于高中学历的移民比例较大,因而移民整体的学历低于美国人。据美国学者对1960年之前、1966-1975年、1976-1980年和1981-1986年入境移民学历考察后发现,美国人接受教育的平均年限分别为12.8年、15.4年、15.5年和15年。在相同的统计时期内,欧洲移民比美国人平均学历年限分别少2.3年、5年、4.1年和2年。亚洲移民的平均学历在1960年以前比美国人高,但在此后三个统计时期内分别比美国人低1.4年、2.8年和2.3年。非洲移民中也出现了与亚洲移民相似的走向,1960年以前入境移民的平均教育年限比美国人高1.8年,之后开始下降,分别是相差1年、1.4年和1.2年。中南美洲移民接受教育的年限明显偏低,在四个统计年份内分别是0.6年、3.2年、3.5年和3.3年(39)。进入1990年代之后,迁入美国的移民的高学历比例明显提高。例如,在1990年以前、1990-1999年和2000-2006年三个时段入境的25岁以上移民中,有学士及其以上学位的比例分别是25.1%、26.4%和31.9%。显然,移民的学历结构与美国同龄人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到2007年,25岁以上的土生美国人口和外来移民中,有学士及其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占土生美国人和外来移民的37.5%和37.8%。不难看出,在从低学历到高学历的结构性曲线中,外来移民与美国人的差距逐渐缩小,并在高学历人群中超过了美国人的比例。从民族群体看,西班牙裔的高学历比例较低,学士及其以上学位的比例仅为10.1%,亚洲移民高达49.1%,是美国同龄人口中相同学历人口比例的177.8%和所有外来移民的182.5%(40)。西班牙裔移民的学历较低,主要是因为1980年代以来进入美国的非法移民较多。他们被赦免而获得合法居住资格后,加入合法移民的行列,降低了本来就不甚高的西班牙裔移民的学历。至于亚洲移民的学历构成较高,主要是因为1980年代以来旅美留学生中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滞留不归的比例较高,成为当代美国高学历人才的主要来源之一(详见后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