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论思维层面上,世界史研究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不断扩大理论思维的空间。不仅要无限扩展研究视野,而且要逐渐打破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的界限,应接收更多的“新思潮”。例如,1992年,69个国家的1700名科学家,包括99名尚健在诺贝尔奖获得者,发出“人类与自然界正处于一种冲突之中”的警告,明确提出了资源和环境危机问题。这是否应该引起世界史学研究和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呢?传统历史研究中注意不够的环境和资源问题是否应该成为观察和解读世界历史的新的视角?在考察现代化的过程中,资源和环境的因素是否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以保证长久的可持续发展? 整部人类历史既是人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演化变动持续发展的历史,而且是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改变生存环境的历史。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衍生出来的各种制度和思想成果,是建立在人与自然资源、人与生存环境的关系基础上的。作为“特殊物质”的人,其建立复杂社会关系的前提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最初始的关系包括人与生存环境和人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两个方面,它们是先于“生产”而存在的关系,“一切生产都是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马克思语),人类社会的其他关系和成就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当自然资源枯竭环境状况恶化的严重程度日益显露,人类自身的发展已经受到制约的时候,人类才意识到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意义。某种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首先决定于特定人群在特定生存环境中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特定环境中人们对特定资源的占有、开发和利用决定了社会生活其他方面的特征。离开了人与生存环境和人与自然资源的关系,我们似乎难以回答为什么在某地形成了“这种”而不是“那种”生产生活方式及其文化特点。 资源环境的概念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它随着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技能的发展而变化。由于人类以工业方式获取自然资源的能力持续增强,在工业时代的初期,许多原本不被视为自然资源的矿藏成为重要的工业原材料,为不同地区的人类所争夺,甚至成为某些战争的目标。工业方式引发的人类社会的变动相当剧烈,资本主义打乱了人类长期生活的节奏,人类对生存环境的破坏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旗号下加速进行,人类获取自然资源的能力使得部分资源几告枯竭。今天我们仍然处于工业时代的不成熟阶段,从世界史发展的角度看,全球工业化的进程远未完成。一方面,个别地区和国家的所谓“发达工业”是以牺牲其他地区和国家甚至全球的“廉价”资源为代价。另一方面,世界大部分地区和国家仍然停留在农业发展水平上。只有当人类最大限度地获取自然资源并将其转化为生活资料,即在加工过程中不产生“废料”,同时不以损坏生存环境为代价时,人类才进入了工业时代的成熟阶段。也许只有当人类在物质的“原子水平”上获得生活资料,使所有自然资源改变为可再生资源,并从外太空获取新资源时,才能走出工业时代,即进入“后工业时代”。 由于世界各地区生存环境和自然资源状况的不同,不同地区生产生活方式呈现明显的多样性,这就影响了各地区各民族发展过程和水平的不平衡性,因而形成了经济和文化特点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不同文化交往和联系的前提。世界历史就是一部人类对生存环境和自然资源关系、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发展史。在当前资源和环境问题空前突出的背景下,世界史研究和教育工作应更关注作为其他关系基础的人与环境和资源的关系。更由于各种文明对待这一基本关系的不同方式,这部世界史还可以揭示出它们各自历史发展的特征。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杨共乐教授发言的题目是“努力探索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重大的贡献”。他说,历史科学是一门求真的学问,具有很高的学术要求,很强的社会功能。任何历史著述只要准确地揭示出历史真相,就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任何历史著述只有真正地揭示了历史真相,才能真正发挥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历史工作者应该在求真的基础上,去努力解决学术上没有解决的问题;应该在求真的基础上,去努力解决现实中提出来需要解决而又没有解决的问题。而要在这两方面有所作为,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尤其是对于研究世界史的学者来说,付出的辛劳会更大。它既要掌握一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又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有很高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说,齐世荣等先生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前不久,他们又向中央领导讲述了“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历史考察”,并就此问题谈了自己的体会,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教育部曾为此下文对参加这项工作的有关专家表示感谢,文中指出:“由首都师范大学齐世荣教授、南京大学钱乘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张宏毅教授参加的教育部专项调研任务已基本完成,其主要成果《十五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历史考察》,较全面地概括了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历史,总结了这些国家兴起和衰老落后的主要原因,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所应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对进一步认识把握社会历史规律,增强推进改革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参加调研工作的三位专家学术底蕴深厚,以对党对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在调研工作期间,认真兢业。在较短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这确实是我国历史学界值得骄傲的一件大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