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以来的修昔底德研究,以叙事学视角为最主要的趋向。不过,西方的学术研究向来存在多种研究方法。这一时期还有一些其他研究取向,如上述莫里森运用对话理论从读者接受的视角展开的研究,还有阿利森从词语和概念角度展开的研究等。(114) 在西方哲学第二次转向的大背景下,语言的研究取向加上结构主义的出现,许多学者早就关注叙事的形式了。康纳的“描写视角不断变换”说与“聚焦理论”异曲同工;德沃尔德的文体风格学研究与叙事学的方法不谋而合等。更早的罗米莉、施塔尔和亨特的著作中也有叙事学的某些影子。但是,叙事学毕竟是系统性的理论,霍恩布洛尔首次将叙事学引入,可谓得风气之先。鲁德的研究最专业,而德沃尔德的研究最细致。他们出色的研究成果显示了这种研究取向的威力。叙事学视角下的研究沿着康纳的思路继续前进,揭示出修昔底德的著作以前不为人所知的一些匠心和特点,是对其史家形象的进一步肯定和褒扬。 我们看到,20世纪以来的百余年里,修昔底德的“科学的”、“客观的”、“超然的”史家形象几经波折,甚至大起大落。先从高度的推崇到严重的质疑,再从大体的肯定到完全的颠覆,最后从“同情的理解”到多种学术视角下的肯定和褒扬。这个过程,表面上可以概括为“肯定-否定-再否定-再肯定”,实际上每一次“肯定”和“否定”,都加入了新的理解和认识。“科学的”、“客观的”和“超然的”等三个修饰语,自康纳以后就不足以概括修昔底德史家形象的丰富内涵了。 在其他古典作家当中,学术形象有这种波折的似乎并不多见。原因不外乎内外两端:其一,20世纪以来西方学术思潮风起云涌,潮涨潮落,在两次大的转向背景下,学术研究的取向呈现不断递嬗之势;其二,修昔底德的著作本身是一部巨著,对它的探讨必然涉及史学自身的性质问题,即其“科学的一面”与“艺术的一面”(如康纳所言)之间的张力,而这又涉及整个人文学科的性质问题,故特别容易受到学术思潮的影响。因此,这部古老的巨著一直是古典学界常说常新的话题。 注释: ①西方学术界将有关古希腊、罗马的研究统称为classical studies或classical scholarship,殊异于我国学术界现行的学科分类。根据英国学者J.E.Sandys的观点,西方的古典研究应该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因为那个时候就开始了荷马史诗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参见J.E.Sandys,A Short History of Classical Scholarship,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15,p.1. ②此段系笔者从古希腊文本自译,原文见:Thucydides,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Reprinted 1999,pp.38-41.还主要参考了Simon Hornblower,A Commentary on Thucydides,vo1.1,Oxford:Clarendon Press,1991,pp.60-62.下文引用修昔底德的原文均循此例,不再注明引文页码,仅注明原文的卷、章序号,读者不难自行查对。 ③A.Rengakos and A.Tsakmakis,eds.,Brill's Companion to Thucydides,Leiden:Koninklijke Brill NV,2006,p.829. ④George Grote:A History of Greece,vol.1,Bristol:Thoemmes Press,2000,p.327. ⑤F.M.Cornford,Thucydides Mythistoricus,London:Edward Arnold,1907,p.59. ⑥Ibid.,p.64. ⑦Ibid.,pp.69-70. ⑧Ibid.,pp.73-74. ⑨Ibid.,p.146. ⑩Ibid.,p.147. (11)J.B.Bury,The Ancient Greek Historians,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09,p.93. (12)Ibid.,p.9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