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科学的、客观的、超然的?(9)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何元国 参加讨论

康纳发表于1985年的《修昔底德中的叙事话语》一文是对这种思潮的回应。在回顾了修昔底德饱经的重重责难之后,康纳发现,即使批评家们也往往极为佩服修昔底德出色地掌控了我们对于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理解,于是他提出了下面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相信修昔底德的记述?是什么使他具备如此不可抗拒的说服力?(82)我们在几乎没有什么别的证据的情况下,仅凭他的叙事话语就相信了他的权威,尊敬地倾听,原因到底何在?康纳认为原因有三。第一,有力的历史分析的工具,这在第1卷的“考古篇”得到最好的体现。(83)第二,富于变化的、甚至晦涩的文体可以反映出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角度地观察历史。第三,让读者身临其境的多种表现手法,这包括:常常迅速地切换叙事的视角,这比单视角的叙事所包含的内容要丰富得多;细节和场面的描写;人物的感受和心情的描写及气氛的创造。(84)
    康纳特别强调第三点,读者身临其境就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判断力,因而免去了作者的判断和评价。修昔底德对史料的选择、事件的重构和情节的渲染体现于其著作的每一段、每一句甚至每一个用词,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对于一般的读者而言,作者在史料证据和重构事件上的一丝犹豫,在不同史料或评价上的半点踌躇,以及稍加一点点考证,都会减少他们身临其境的感觉。然而,历史的分析总是建立在对事件可能性的估量之上,即包含某种不确定性。修昔底德肯定有他的疑惑和没有解决的问题,但是他把这些留给了自己,不让读者受其困扰。(85)这种作者与读者的分工很容易遭受现代学者的误解和诟病,但这正是叙事的力量所在。
    康纳持论平和,有“质疑派”学者之长而无其短,最能对修昔底德抱“同情之理解”,他的见解也许最符合中国学者的口味。
    结构主义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重要支流之一,它也被拿来分析修昔底德的著作。美国学者罗林斯三世于1981年出版的专著《修昔底德〈历史〉的结构》就是一部力作。有趣的是此书通篇没提“结构主义”一词,但是结构主义的原则还是清晰可见的。比如,对整体的强调,整体优先于部分,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看到它的意义;结构的封闭性,即仅从文本来分析,不涉及历史事实本身,结构通过差异而得到理解等。
    早在1969-1970年,罗林斯撰写博士论文时就注意到,修昔底德史书中的第1卷和第6卷有许多部分是对应的。由此入手,他发现修昔底德记载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是由两场同样持续10年的战争(公元前431年至前421年、前420年冬的战争和前414年至前404年的战争)和一个不稳定的中间期(6年10个月)构成。为什么刚好都是10年?是巧合还是作者的臆断?(86)首先,数字10对于古希腊人而言有特别的意义,特洛伊战争也是持续10年。其次,修昔底德判断战争重要性的根据是其连续性和激烈程度。特洛伊战争是断断续续进行的,希罗多德笔下的希波战争则是三场陆战、一场海战便决出胜负。所以,修昔底德认为他写的战争持续两个10年,大小战役不计其数,因而是空前的。第三,这两场战争的双方面临相似的问题,也有相似的机遇,而双方的反应前后却很不相同,有时甚至完全相反。(87)因此,作者有意地、多少有点武断地分为两场战争来写。(88)
    这种写法还有更深的用意。罗林斯认为,修昔底德撰史之时,两场战争俱在心中,第二场是按照第一场的模式来写的;而且一直将二者中的事件和人物进行比较和对照。这种对两场战争的同时观照成了修昔底德著作的主题和源泉,而且在非常大的程度上主宰着全书的结构。(89)罗林斯说,研究修昔底德著作的部分结构,过去有学者做过,但是研究全书的整体结构还没有人做。这样的研究不仅范围更大,而且方法不同,即从对两场战争的文本分析,找出修昔底德所做的种种比较和对照,从而揭示全书的结构。
    修昔底德曾说他的书将有益于后人。他将两场战争两相对照,已经清楚地揭示了过去与未来的相似,换句话说,修昔底德实践了自己的纲领。(90)
    如前述,“撰著问题”是“修昔底德研究”的一大疑难,有人仿照久悬不决的“荷马问题”的提法称之为“修昔底德问题”(Thucydidean Question)。罗林斯的研究使我们对此有了新的认识。他说,确定各部分写定的时间顺序一直是“撰著问题”的核心,至今仍分歧重重。本研究表明,修昔底德是在目睹了第二场战争之后才撰写第一场的。他写作之前已经有了通盘谋划,而非一边观察一边零星写作(not piecemeal as he went along)。正式写作之前,肯定记过笔记,写过草稿。探讨其中的曲曲折折,恐怕此路难通。实际上,他根据两场战争的对比和对照的结构原则来写,仅就这一点而言,上述传统撰述问题的探讨其意义就小得多了。(91)
    在康纳和罗林斯的笔下,修昔底德被颠覆的史家形象基本上得到“平反”。他们的评价是理性的。这不仅是一场“拨乱反正”,更是认识的再次深化。可以说,“科学”、“客观”和“超然”三个修饰语已经不足以描述其史家形象,这一形象还有更丰富、深刻和细腻的内涵。在他们尤其是康纳的影响下,修昔底德的史家形象不再出现大起大落的变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