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本体论”部分新增了第5章“历史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关于新增这一章内容的意义,将在下文予以评述。其他五章,即“历史是什么”、“历史科学的特性和任务”、“历史科学内部的学科结构”、“历史科学与一般社会科学”、“历史科学的功能与作用”,则是初版和修订本所共有的。 从第7章到第12章是中编“历史认识论”部分,内容包括“历史学家的主体意识”、“历史认识中的客体范畴”、“史学研究中的历史事实”、“历史认识的一般形式”、“历史再认识及其推动因素”、“历史认识的检验”。其中第9章“史学研究中的历史事实”是新增的。在前两版中,作者仅只是从“历史本体论”(历史存在学)上理解“历史事实”,基本上是否认“历史认识论”(历史知识学)上的“历史事实”的。但现在,作者改变了原来的看法,承认“历史事实”包含“历史本体论”(历史存在学)意义上的“历史事实”和“历史认识论”(历史知识学)意义上的“历史事实”两层内涵。这既是作者在“历史事实”问题上的新认识的反映,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理论历史学界关于“历史事实”研究成果的体现,反映出中国理论历史学家对于“历史事实”的认识已经基本形成了共识。这一章内容的增补,使作者在前两版中提出的“历史认识论”(历史知识学)体系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完善了。 从第13章到第24章为下编“史学方法论”部分,共12章,另有附录1篇。在这一编中,删掉了前两个版本共有的“民族关系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运用史料的理论与方法”两章;1999年修订本第13章“史学研究中的历史主义原则”、第15章“阶级斗争理论与阶级分析方法”两章,在内容上作了较多的删节,其中“阶级斗争理论与阶级分析方法”这个章题改成了“阶级分析方法”(第三次修订本第16章);增加了现在的第18章“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第24章“历史学的学术规范”两章和附录“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学方法论研究”。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在史学方法论体系中的出现,既表明社会史领域的研究在自身的理论和方法方面已经基本成熟,所提供的经验实证材料已经可以满足理论历史学家对其进行对象性和主题性理论阐释的需要,也表明它在经验历史学中强劲的发展势头,令理论历史学家不能不予以认真的凝视了。下编“史学方法论”的其他章节内容变化不大。从初版到第三次修订本,作者对下编“史学方法论”内容的不断修订,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个别性或特殊性层面上的史学方法内容不断减少,普遍性层面上的史学方法内容显著增加;二是根据中国经验历史学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增补或删减具体内容。 从篇幅上来看,第三次修订本(56.4万字)与1999年修订本(48.8万字)相比,增加了7.6万字;与1989年初版(36.1万)相比,增加了20.3万字。但是,重要的不是篇幅的不断增多,而是内容和结构的调整。章节安排上的结构性调整,有关内容的删减或增补,甚至道说的方式和使用的概念、术语的改动,既是20年来中国现实的社会变迁、“史学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在一部理论历史学著作上的表现,也是作者对20年来中国经验历史学发展情况的跟踪观察和对“史学理论”有关问题坚持不懈地思索的生动体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