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吴小红,等.中坝遗址的14C年代研究[J].考古,2007(7);孙智彬,左宇,黄健.中坝遗址的盐业考古研究[J].四川文物,2007(1). ②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忠县中坝遗址发掘简报[G]//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忠县中坝遗址Ⅱ区发掘简报[G]//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美国UCLA大学.忠县中坝遗址1999年度发掘简报[G]//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1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③高健斌.重庆云安镇东大井区宋代至民国制盐遗址的发掘及相关研究[G]//李水城,罗泰.中国盐业考古:长江上游古代盐业与中坝遗址的考古研究:第三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重庆云阳云安盐场遗址2004年度考古发掘简报[G]//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4卷.北京:科学出版社,(待刊);重庆市文化局三峡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重庆库区2001年度考古综述[G]//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1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④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彭水县文物管理所.重庆彭水县中井坝盐业遗址发掘简报[J].南方文物,2014(1). ⑤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蒲江县古代盐业遗址考古调查简报[G//李水城,罗泰.中国盐业考古:长江上游古代盐业与景观考古的初步研究:第一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龙腾.蒲江县盐井附近摩崖造像考察[G//李水城,罗泰.中国盐业考古:长江上游古代盐业与景观考古的初步研究:第一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⑥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等.1999年盐业考古田野调查报告[G]//李水城,罗泰.中国盐业考古:长江上游古代盐业与景观考古的初步研究:第一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⑦四川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凉山州博物馆.四川盐源县古代盐业与文化的考古调查[J].南方文物,2011(1). ⑧李晓波.重庆市彭水县郁山镇古代盐井考察报告[J].盐业史研究,2001(2). ⑨林元雄,宋良曦,钟长永,等.中国井盐科技史[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⑩梅花灶,制盐灶具。(1)云南井矿盐制盐灶具。灶四周置锅六口,中间放冷水锅一口,形似梅花。灶门一个,燃放48小时,可取盐六锅。铁锅每口重20~25公斤。(2)四川井盐灶具。中置千斤锅一口,周围置温锅四口,形似梅花。参见:宋良曦,林建宇,黄健,程龙刚.中国盐业史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11)白九江,邹后曦.制盐龙灶的特征与演变:以三峡地区为例[J].江汉考古,2013(3). (12)孙智彬.重庆忠县中坝制盐遗址的发现及相关研究[G]//李水城,罗泰.中国盐业考古:长江上游古代盐业与中坝遗址的考古研究:第三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13)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寿光市文化局.山东寿光市双王城盐业遗址2008年的发掘[J].考古,2010(3). (14)山东大学考古系,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东营市历史博物馆.山东东营市南河崖西周煮盐遗址[J].考古,2010(3). (15)高文.四川汉代画像砖[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16)白九江,邹后曦制盐龙灶的特征与演变:以三峡地区为例[J].江汉考古,2013(3). (17)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巫山县文物管理所.巫山麦沱汉墓群发掘报告[G]//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8)资料现存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19)巫山麦沱墓地的制盐龙灶,可能与巫溪县宁厂白鹿盐泉引水于巫山县城制盐有关。光绪《大宁县志·食货志》卷三引《舆地广记·图经》:“汉永平七年,尝引此泉(指宝源山咸泉)于巫山,以铁牢盆盛之。”光绪《巫山县志·古迹志》卷三十:“石孔,沿宁河山峡俱有。唐刘晏所凿,以引盐泉。” (20)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五·陵洲·贵平县[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1)魏远猷.大宁县志[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1. (22)每排现存5口锅,后部灶孔已填平。据1999年的调查报道:5口锅后还有一孔未放置盐锅,应为6孔。参见: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等.1999年盐业考古田野调查报告[G]//李水城,罗泰.中国盐业考古:长江上游古代盐业与景观考古的初步研究:第一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3)唐仁粤.中国盐业史:地方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图版14. (24)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忠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忠县中坝遗址2000年度发掘简报[G]//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2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5)高健斌.重庆云安镇东大井区宋代至民国制盐遗址的发掘及相关研究[G]//李水城,罗泰.中国盐业考古:长江上游古代盐业与中坝遗址的考古研究:第三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26)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彭水县文物管理所.重庆彭水县中井坝盐业遗址发掘简报[J].南方文物,2014(1). (27)云阳县志编纂委员会.云阳县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28)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重庆云阳云安盐场遗址2004年度考古发掘简报[G]//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4卷.北京:科学出版社,(待刊). (29)同治《彭水县志·食货》卷三:“取卤沃灶泥,日数次至十六昼夜乃取泥浸水煮成盐,一锅昼夜可得盐六七十斤至百斤不等,灶泥则随掘随砌。”“咸水皆入灶泥之内,次日则掘此灶土,浸水煎熬五日,而灶掘尽。又另行作灶,浸之掘之亦如前法。”见彭水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档案局.彭水珍稀地方志史料汇编[C].成都:巴蜀书社,2012. (30)同治《彭水县志》记载:“郁井盐灶之异在于泼炉印灶,灶以黄泥筑砌,一灶五锅,井水入锅不能成盐,以之浸渍于灶,咸水皆入灶泥之内。”见彭水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档案局.彭水珍稀地方志史料汇编[C].成都:巴蜀书社,2012. (31)四川省盐业公司涪陵分公司编写组.涪陵地区盐业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32)刘卫国.渝东古盐灶向现代真空制盐技术的演进[J].盐业史研究,2006(3). (33)资料存重庆市文物局三峡办。零星报道如重庆市文化局三峡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重庆库区2001年度考古综述[G]//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1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4)高健斌.重庆云安镇东大井区宋代至民国制盐遗址的发掘及相关研究[G]//李水城,罗泰.中国盐业考古:长江上游古代盐业与中坝遗址的考古研究:第三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35)(37)(39)宋良曦,林建宇,黄健,程龙刚.中国盐业史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36)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等.1999年盐业考古田野调查报告[G]//李水城,罗泰.中国盐业考古:长江上游古代盐业与景观考古的初步研究:第一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8)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百七十四[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40)刘卫国.渝东古盐灶向现代真空制盐技术的演进[J].盐业史研究,2006(3). (41)(45)(46)林振翰.川盐纪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 (42)山东大学考古系,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东营市历史博物馆.山东东营市南河崖西周煮盐遗址[J].考古,2010(3). (43)丁宝桢.四川盐法志:井厂二·炭火煮盐图·煮花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4)常明,等.四川通志:卷六十八·食货[M].成都:巴蜀书社,1984. (47)宋良曦,林建宇,黄健,程龙刚.中国盐业史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48)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八引《荆州图记》:“八阵图下东南三里,有一碛,东西一百步,南北广四十步,碛上有盐泉,井五口,以木为桶,昔常取盐,冬出夏没,即其地也。”又光绪《奉节县志》卷十六《盐茶》:“县治东南八阵碛下,旧有盐井四口,龙脊滩南亦有盐井二口,冬出夏没,年久淤塞,咸丰初年乡民淘井试煎,产盐极旺,于是,每岁水落之时,编茅砌灶,比屋鳞次,蒸气成云,熬波出雪。”清末至民国初年,奉节设盐务委员,管理奉节场等盐场。 (49)刘卫国.奉节鱼复浦上的八阵图与盐灶J].盐业史研究,2004(1). (50)刘卫国.试论渝东古盐泉向人工井的演进[J].盐业史研究,2002(1). (51)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2)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八引《荆州图记》:“八阵图下东南三里,有一碛……井五口,以木为桶。”郦道元《水经注》记南浦县(今万州)西“溪硖侧(有)盐井三口,相去各数十步。以木为桶,径五尺,烧煮不绝。” (53)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重庆云阳云安盐场遗址2004年度考古发掘简报[G]//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4卷.北京:科学出版社,(待刊). (54)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蒲江县古代盐业遗址考古调查简报[G]//李水城,罗泰.中国盐业考古:长江上游古代盐业与景观考古的初步研究:第一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55)张锐堂,等.彭水县志:卷三·食货[Z];彭水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档案局.彭水珍稀地方志史料汇编[C]//成都:巴蜀书社,2012. (56)云阳县志编纂委员会.云阳县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57)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百八十一·大宁监·官吏人物:“本朝淳化中,知监雷说见人户汲泉,强弱相凌,多抵于讼,乃于穴傍创为石池以潴之,外设横板三十孔,承以修竹,谓之笕筒。” (58)巫溪县志编纂委员会.巫溪县志[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3. (59)连山,李友梁.(光绪)巫山县志·卷三十·古迹志:“石孔,沿宁河山峡俱有。唐刘晏所凿,以引盐泉。” (60)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西安文物保护中心.三峡古栈道(下)[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61)冉瑞铨.大宁河古栈道初探[J].四川文物,1989(2);任桂园.宁河栈道与煮盐铁盆刍论J].盐业史研究,2002(4). (62)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蒲江县古代盐业遗址考古调查简报[G]//李水城,罗泰.中国盐业考古:长江上游古代盐业与景观考古的初步研究:第一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63)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百八十一·大宁监·景物注[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64)张锐堂,等.彭水县志:卷十一·艺文志[M];彭水珍稀地方志史料汇编[C]//成都:巴蜀书社,2012. (65)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三峡考古队,等.重庆忠县井沟遗址群哨棚嘴遗址发掘简报[G]//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遗憾的是,哨棚嘴遗址的简报并未详细报道这部分灰坑抹黄黏土的细节。 (66)北京大学考古学系三峡考古队,忠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忠县瓦渣地遗址发掘简报[G]//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67)四川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凉山州博物馆.四川盐源县古代盐业与文化的考古调查[J].南方文物,2011(1). (68)高健斌.重庆云安镇东大井区宋代至民国制盐遗址的发掘及相关研究[G]//李水城,罗泰.中国盐业考古:长江上游古代盐业与中坝遗址的考古研究:第三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69)元代陈椿《熬波图》、明代徐光启《天工开物·作咸》均有记载。另参见:王青.淋煎法海盐生产技术起源的考古学探索[J].盐业史研究,2007(1). (70)孙智彬,左宇,黄健.中坝遗址的盐业考古研究[J].四川文物,2007(1). (71)孙智彬.忠县中坝遗址的性质:盐业生产的思考与探索[J].盐业史研究,2003(1). (72)傅罗文,等.中国早期盐业生产的化学证据[G]//考古发掘与历史复原:法国汉学:第十一辑.北京:中华书局,2006. (73)孙华.渝东史前制盐工业初探:以史前时期制盐陶器为研究角度[J].盐业史研究,2004(1). (74)孙智彬,左宇,黄健.中坝遗址的盐业考古研究[J].四川文物,2007(1). (75)近藤义郎.陶器制盐的研究[J].(台湾)陈伯桢,译.盐业史研究,2003(1). (76)宋良曦,林建宇,黄健,程龙刚.中国盐业史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77)重庆市文物考古所,丰都县文物管理所.丰都石地坝遗址商周时期遗存发掘报告[G]//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9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杨小刚,等.重庆彭水徐家坝遗址出土商周时期的船形杯功能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研究,2012(1). (78)孙华.渝东史前制盐工业初探:以史前时期制盐陶器为研究角度[J].盐业史研究,2004(1);陈伯桢.中国盐业考古的回顾与展望[J].南方文物,2008(1). (79)白九江,邹后曦.三峡地区的船形杯及其制盐功能的初步探讨[J].南方文物,2009(1). (80)奥利维,科瓦希克.法国洛林de la Seille的制盐陶器Briquetage:欧洲铁器时代盐的原始工业生产[J].南方文物,2008(1). (81)白九江,邹后曦.制盐龙灶的特征与演变:以三峡地区为例[J].江汉考古,2013(3). (82)陆游《入蜀记》载:“(巫山)县廨有故铁盆,底锐,似半瓮状,极坚厚,铭在其中,盖汉永平中物也。”但“底锐”与“半瓮状”的记述自相矛盾,考虑到该器曾用来植“莲芡”,疑底锐实为底钝之误。 (83)龙腾,夏晖.蒲江县出土汉代牢盆考[J].盐业史研究,2002(2). (84)洪适.隶续:卷十四:“修官二铁盆款识”,所附铭文有“廿五石”、“廿五石廿年修官作”。 (85)赵明诚.金石录:卷十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洪适.隶续:卷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陆游.渭南文集:入蜀记·卷四十八[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 (86)高文.四川汉代画像砖[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87)岸本雅敏.古代日本盐的流通[G]//李水城,罗泰.中国盐业考古:国际视野下的比较观察:第二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88)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五·陵洲·贵平县[M].北京:中华书局,2007. (89)现存重庆市云阳县文物管理所。 (90)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引宋代苏颂《图经本草》:“煮盐之器,汉谓之牢盆……横丈深尺,平底,置于灶背,谓之盐盘”。宋应星《天工开物》:“其盆周阔数丈,径亦丈许。以铁打成叶片,铁钉拴合。其底平如盂,其四周高尺二寸。” (91)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蒲江县古代盐业遗址考古调查简报[G]//李水城,罗泰.中国盐业考古:长江上游古代盐业与景观考古的初步研究:第一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92)唐仁粤.中国盐业史:地方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93)丁宝桢,等.四川盐法志:井厂三·器具图说·盐锅[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94)丁宝桢,等.四川盐法志:井厂二·炭火煮盐图·煮巴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95)宋良曦,林建宇,黄健,程龙刚.中国盐业史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96)画卷照片现藏于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参见:吴天颖.两种清代井盐图籍述评[G]//彭泽益,王仁远.中国盐业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97)林振翰川盐纪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附图. (98)林振翰.川盐纪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 (99)笔者2010年参观燊海井时,已改用普通的圆口圜底锅。1999年的调查材料参见: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等.1999年盐业考古田野调查报告[G]//李水城,罗泰.中国盐业考古:长江上游古代盐业与景观考古的初步研究:第一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00)据卤水成分的不同,各地创造了不同方法来提纯卤水,如自贡燊海井在煎锅中加入豆浆,卤水表面会较为集中出现一层泡沫,再将这层泡沫捞出即可提纯,而云阳盐厂使用生石灰祛除杂质。参见: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等.1999年盐业考古田野调查报告[G]//李水城,罗泰.中国盐业考古:长江上游古代盐业与景观考古的初步研究:第一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01)孙智彬.中坝遗址的性质与环境关系研究[J].科学通报,2008,(53). (102)傅罗文.专业化与生产:若干基本问题以及中坝制盐的讨论[G]//方民族考古:第六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03)新石器遗址中,除中坝遗址外,重庆市奉节县老关庙遗址也很可能是一个与制盐相关的重要遗址,因为该处遗址附近就是历史上很有名的、且得到一定开发利用的臭盐碛(旱八阵),故老关庙遗址的深腹缸数量多而比例高。 (104)孙华,曾宪龙.尖底陶杯与花边陶釜[G]//巴渝文化:第四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 (105)无专门文章论及尖底杯煮盐,但李峰等开展的尖底杯熬盐试验,似乎说明他们是以其为熬盐器具作前提的。 (106)(108)白九江.尖底杯在古代制盐工艺流程中的功能研究[J].盐业史研究,2010(2). (107)李峰.忠县邓家沱遗址西周时期文化遗存的初步认识[C]//重庆2001三峡文物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09)李水城.近年来中国盐业考古领域的新进展[J].盐业史研究,2003(1). (110)孙智彬.忠县中坝遗址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实践与探索[C]//中国考古学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傅罗文,等.中国早期盐业生产的化学证据[G]//考古发掘与历史复原:法国汉学:第十一辑.北京:中华书局,2006. (111)安德烈·严科夫斯基.传统技术和古代器物:菲律宾中部保和(Bohol)岛的制盐业和陶器生产的民族考古学研究[G]//李水城,罗泰.中国盐业考古:国际视野下的比较观察:第二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12)岸本雅敏.古代日本盐的流通[G]//李水城,罗泰.中国盐业考古:国际视野下的比较观察:第二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13)海瑟·麦基洛普.水下玛雅:中美伯利兹Paynes Creek盐场制盐陶器和木构建筑的空间分析[G]//李水城,罗泰.中国盐业考古:国际视野下的比较观察:第二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14)李水城,罗泰.中国盐业考古:国际视野下的比较观察:第二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图版一,图版二. (115)马丁·赫斯.德国西南部的史前盐业生产[C]//李水城,罗泰.中国盐业考古:国际视野下的比较观察:第二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16)陈伯桢.由早期陶器制盐遗址与遗物的共同特性看渝东早期盐业生产[J].盐业史研究,2003(1). (117)白九江.尖底杯在古代制盐工艺流程中的功能研究[J].盐业史研究,2010(2). (118)林元雄,宋良曦,钟长永,等.中国井盐科技史[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119)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百七十四[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120)张华《博物志》:“临邛(今四川邛崃县)火井一所,纵广五尺,深二、三丈,井在县南百里,昔时人以竹木投以取火。诸葛丞相往视之,后火转盛。执盆盖井上煮盐,得盐。入以家火即灭,今不复燃矣。” (121)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Z]. (122)(嘉靖)四川总志:卷十六·盐法[Z]. (123)林元雄,宋良曦,钟长永,等.中国井盐科技史[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124)张茂炯,等.清盐法志:卷二百四十四·四川一·场产门[M].铅印本,1920(民国九年). (125)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等.1999年盐业考古田野调查报告[G]//李水城,罗泰.中国盐业考古:长江上游古代盐业与景观考古的初步研究:第一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