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作坊建筑 从考古发现和现存作坊看,制盐作坊通常以盐灶为中心布置相关建筑。这些作坊建筑在忠县中坝、彭水中井坝、云阳云安等遗址都有一定的发现,而以中坝遗址发现最多,据称有“数以百计”。 中坝遗址的作坊建筑大多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呈长方形或方形。作坊的地面很难有全部平整一致的,它们大都四周略高,中间略低,有的甚至分布在斜坡上呈倾斜状。地面往往有灰白色硬面,且随时间推移逐渐变硬,至战国时,变得硬如岩石(70)。在房址范围内,往往发现有用火痕迹,但这些痕迹都有别于灶或火膛。 中坝遗址还有一些“柱洞”遗迹值得注意。一种是在作坊建筑的地面范围内,柱洞排列没有规律,至今未发现一例封闭呈一定形状的,而且,在部分地方很密集,人在其中,活动不便。另一种是在作坊建筑外,从新石器晚期至春秋战国都有一定分布范围,但分布的规律极不明显。其中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柱洞分布范围不大,柱洞也相对较稀疏,经夏、商,发展到商末周初时,分布范围广泛,密度越来越大,在9米×9米的探方范围内,有大小不等的“柱洞”多达上千个。西周中晚期至战国,柱洞密集程度逐渐减小。 中坝遗址作坊建筑应是盐业生产的作坊。其中的白色硬面的来历较为复杂:四川盆地东部的盐和卤水中的主要杂质是镁、钙和钾、碳酸根等离子或离子团(71),这些物质与草木灰中的碳酸钠或碳酸钾等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难溶性的碳酸钙或碳酸镁,同时析出更多的氯化钠,这就进一步提高了含盐量。中坝遗址的X射线荧光分析试验表明:作坊(F270、F198、F226)和卤水槽(M75)等生产遗迹的土壤,与非生产遗迹(T0202第20层)的土壤相比,它们的钙、镁含量特别高(72)。碳酸钙或碳酸镁会在成盐过程中沉淀或析出,附着在器具等表面,大多数时候也被捞出丢弃在作坊等地面,从而形成钙化物硬层。 中坝遗址作坊内的所谓用火遗迹,主要是各类灰烬,或为用淋灰法浓卤、以及下文将要提到的盐模余热后的灰烬。关于室内外的大量“柱洞”,我们将结合下文器具的讨论对其功用予以说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