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蓄卤遗迹 卤水输送到盐场后,需要暂时先存储起来。文献记载和晚近时期有用大木桶者,考古调查发掘所见均剩蓄卤池。 重庆市忠县中坝遗址发现各类坑壁抹黄黏土的坑槽遗迹,时代从新石器晚期延续到战国时期。中坝遗址各时代的储卤遗迹有一些区别:新石器时代的蓄卤坑在坑壁和底部敷2.3~3.5厘米厚的黄黏土,底部置一定数量的石块,口径约1~2米,底小,高度约1米多;商周时期的蓄卤坑也在坑壁及底敷黄黏土,但较新石器小,有的坑内还用缸、瓮等残器为内壁进行使用,这些器物的内壁,常常发现有灰白色的钙化物。东周时期的蓄卤池多为长方形,坑壁用黄黏土加工,亦常有灰白色钙化物痕迹。 笔者曾参与重庆市忠县哨棚嘴遗址1997年度的发掘,在发掘中发现新石器晚期遗存中,也见有与中坝遗址新石器晚期相近的灰坑,坑壁涂抹黄黏土(65),现在哨棚嘴遗址一带并不出产盐卤,考虑到附近瓦渣地遗址等出土大量两周时期的制盐遗物(66),所以不排除该遗址附近早期有盐卤存在的可能,当然也不排除其卤水来源于井河内的中坝,井河入长江口就在哨棚嘴遗址附近。 在调查四川盐源县黑盐井时,发现有人工砌筑的方形卤水池,周围还残留有少量木桩(67)。重庆市云阳县云安镇东大井遗址发现有宋代(池56)、宋元时期、明代至清代中叶、清代中期至民国共4个时期的多座“卤水澄滤池”,坑壁往往涂抹黏土,也有的有灰白色钙化物(68)。 通过对部分遗址出土灰白色钙化物进行科学检测,可以确认卤水池内的应为卤水中所含钙、镁、磷等杂质沉淀聚集的结果。而坑壁普见的黄黏土,其主要作用是防渗、防漏。中井坝遗址盐灶上的卤水沟、A型泼卤印灶后部炉底往往也可见到黄黏土,这应当与泼卤制盐技术有关,同样意在防渗。中井坝盐业遗址木柱柱洞周围也往往以黄黏土填充,表明黄黏土还具有防腐蚀的作用。此外,在使用土壳与土砖浓缩卤水的地方,黄黏土也是制冰土的原料之一,清代以来使用煤为燃料的制盐作坊,黄黏土也是制作煤球的重要掺合料。重庆巫溪大宁盐场在上世纪40年代时,每年需黄土40万斤,用以调合灰炭,可见制盐规模之大。 蓄卤遗迹还可以按制盐流程分为两大类:一是原卤池,盛放卤源地运输而来的卤水,例如郁山中井坝遗址发现的H1位置最高,当为原卤池,可能直接承盛飞水井等笕输而来的卤水,再顺势入灶淋浸“土壳”;二是浓卤池,盛放经过浓卤工艺后的卤水(如经过淋煎后的卤水等),例如郁山中井坝遗址发现的H2,该池池底在所有卤水池中最低,可能就是盛放从淋卤坑(H3、H4)浓缩后流来的卤水,这应当是卤水在池中的最后一道工序。云安盐场遗址2004年度发掘的14号池,先掘竖穴土坑,在坑周用厚5厘米的木条做壁,抹以5厘米的三合土,近口部以长短不一的小石条砌筑四周,周壁内有5~7厘米厚的卤水结晶层,为使用过程中形成,该坑应为存储浓缩后的卤水之用。此外,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蓄卤池,大多数情况下它们也都同时兼有风晒功能,以进一步提高卤水浓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