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自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历史进程中,“凡是能掀起一时人心的政治、社会、文化的运动,分析到最后,殆无不由民族主义的力量或明或暗地主持着”,因此,民族主义在某...
辛亥革命使中国告别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踏上了建设民主共和国的漫漫长途,对这次革命的研究在革命尚未结束时就已开始,至今仍在持续进行,其间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热潮,尤其近2...
清太祖实录自始修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修《满洲实录》,蝉联达一个半世纪之久,这在历代实录的纂修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1905年,日本史学家内藤虎次郎在沈阳的故宫崇谟阁发现《...
一、简略的回顾 笔者既往曾撰《论左传预言》(注:《史学月刊》1984年第4期。)、《左传材料来源考》(注:《中国史研究》1993年第2期。)、《孔子不修春秋辨》(注:《史学理论...
一、法国学者研究丝绸之路的背景与机构 “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经济、政治、人员、文化和思想交流的一条大动脉。在海上丝绸之路大举开通之前,陆路丝路东起中国,穿越西域、古...
张静如先生是一位著名的中共党史学研究专家,他的思想比较活跃、敏锐。多年来张先生一直在为深化和改进党史研究而努力,尤其是在党史学理论和方法问题研究方面。拙文拟就张先...
在研究唯物史观的现代适用性时,西方一些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家断定:西方社会既然没有按照马克思所预言的样式发生革命,那么,作为预测未来之理论根据的历史决定论便失去了真理...
城市与农村的出现是个历史过程。唐宋时期的一些新现象:如“村坊制”的推行,“乡村户”与“坊郭户”的出现,“城市与乡村交相生养说”的产生等,都有理由使我们去关注这段被...
自太史公作《货殖列传》和《平准书》以来,历代史书和志书关于经济史的记载遂形成延绵不绝的传统。建国以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上的指导地位,作为社会基础的经济,...
文章主要通过对民初史学界语境的考察,论证“古文新证”为王国维1925年清华国学院讲义的标题及其本意。并由《古文新证》分析王国维与民初史学界的关系,进而理出民初学者治学方...
朱熹是以理学集大成者著称的,他的理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其实,朱熹的史学思想也十分丰富,笔者已经撰写专著论述(注:笔者所撰博士论文《朱熹史学思想研究》进行详细探讨...
当代美国史学理论虽然五花八门,但却有其基本取向:一是由下而上的理论取向;二是世界主义的理论取向。推动美国史学理论取向转变的力量是科学的突飞猛进、工业化的发展、大众...
前贵州文史馆邀请余著《黎庶昌传》,不才曾力求简约精选,挈领提纲,以图叙其坚苦卓绝、百折不回之志趣,窃以为庶昌岩穴之士,山野之民,而具人饥己饥,澄清天下之志,内忧朝...
站在世纪之交的时代高度,全面科学地重新审视和评价康有为及其变法维新,从历史的全过程去正视他的“功”与“过”,不应只是局限于政治文化的一贯视角,而且也要从科技经济的...
邓演达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杰出战士。自1931年冬他牺牲至今,有关邓演达的回忆录、文集、传记、年谱、画册,已出版了近20种,从不同时期、角度、层面,展示了邓演达的生平活动...
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史书编纂一般有两条途径,一为官修,一为私撰。而官修史书则主要通过设馆修史来完成。由此,史馆就成了中国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对史馆的研究也就成了史...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后,中国面临着以英国为首的西方殖民者。它们以其坚船利炮打败了清帝国。为了抗御外侮,魏源以十年之功研究中国的海防问题,编纂了卷帙浩繁的《海国图志》...
《唐鉴》是北宋时期史家范祖禹参修《通鉴》时“于紬次之余”写成的一部史著[1],其史实部分基本上不出《通鉴》。但因其著述宗旨是欲“稽其成败之迹,折以义理”[1],而《通鉴》...
光绪三十三年(1907),国内十四省留学于日本的三十六名回族青年学生,发起组织了“留东清真教育会”。第二年,该会在东京编辑出版了回族历史上的第一个自办刊物《醒回篇》,这...
一 在旧中国,特别是晚清,朝野上下对美国的了解都很贫乏,谈不上对美国史的了解。1867年,清政府甚至委任美国卸任驻华公使蒲安臣为“大清国钦差”出使美、英、法、德、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