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清张照《奏陈校刊经史事宜事》。 (61)清张照《奏陈校刊经史事宜事》。 (62)武英殿本《周易注疏》末朱良裘跋。 (63)《乾隆朝上谕档》第一册,第831-832页。清杭世骏《史记考证》(清乾隆五十三年补史亭刻《道古堂外集》本)卷一:“《十三经》《二十一史》……圣天子……申巽以命儒臣重加校勘,条其同异附於各卷之後。桐城方侍郎苞以余名上闻,摠裁其事者华亭张尚书照也。就余商榷,虚心采纳,竭驽钝以答之,《考证》所由作也。既余以狂言获谴,天府之藏未由再得窥见。同年天台齐侍郎惠寄三册,而《史记》俨然在焉。一再览观,如逢故物,辛苦所存,不忍捐弃,录而存之,其名一仍武英殿之旧。同事此书者,长白德侍郎龄、昌平陈詹尹浩、归安孙编修人龙均有论议,不敢阑入,恐猎美也。”殿本《考证》见於杭氏《史记考证》者约三分之一。後杭氏又增益《史记考证》爲《史记疏证》一书,殿本《考证》与之重合者约三分之二,且多有殿本《考证》原作“臣照按”而《疏议》径改爲“愚按”者(参刘起釪《〈史记疏证〉抄本情况及其作者考略》,日本文教大学《文学部纪要》第5期,1991年)。今殿本《史记考证》标“臣世骏按”者不足三十条,而实际杭氏之功最钜。 (64)清沈德潜自订《年谱》:“(乾隆九年)正月校勘《旧唐书》毕,每卷後有考证,缮写进呈。” (65)清齐召南《宝纶堂文钞》卷三《进呈尚书注疏考证後序》:“今年冬臣召南奉勅再加审定,辑爲《考证》如干条。”《进呈礼记注疏考证後序》:“臣召南以读礼家居,奉勅即加编辑校勘之説附各卷之後。”《进呈前汉书考证後序》:“臣召南复奉勅编爲《考证》。”杭世骏《道古堂全集·文集》卷四十一《资政大夫礼部右侍郎齐公墓志铭》:“乾隆……九年丁省斋公艰……前曾承办《礼记》《汉书》考证,十年谕旨,仍令在籍编辑,陆续交武英殿经进。”清沈廷芳《隐拙斋集》卷十四《闻齐次风同年读礼时承旨即家编〈礼记〉〈汉书〉考证赋此寄怀》。 (66)清齐召南《宝纶堂文钞》卷三《进呈尚书注疏考证後序》《进呈礼记注疏考证後序》《进呈春秋左传注疏考证後序》(乾隆八年五月)、《进呈春秋公羊注疏考证後序》(乾隆八年十月进)、《进呈春秋谷梁注疏考证後序》(乾隆八年五月代)、《进呈前汉书考证後序》。按:殿本《左传注疏》跋语署陈浩名,实爲齐召南代撰,《谷梁注疏》跋语署齐召南名,并非代撰,《文钞》混淆。 (67)清齐中嶔《齐侍郎年谱》:“(乾隆八年)是年撰《尚书考证》。乾隆九年二月十九日闻讣丁忧。三月初十日奔丧,五月二十七日抵家。乾隆十年三月十九日,经史馆总裁励宗万面奉上谕:经史馆考证内《礼记》《汉书》二部,原系翰林齐召南承办,今丁忧回籍,仍着寄信与齐召南,令其在籍编辑,陆续送交武英殿呈进……五月,到书一匝,系武英殿新刊《前汉书》一部。公书一封,於五月二十四日收到。七月十二日,将编成《前汉书考证》稿本四十卷全匝,次本县海送递。九月二十二日,将编成《前汉书考证》稿本六十卷全匝,交本县海送递。” (68)参见上举齐召南《宝纶堂文钞》卷三诸原稿。又姚范《援鹑堂文集》卷二《校上北齐书序录》。沈德潜《归愚文钞》卷十《旧唐书考证後序》《新唐书考证後序》。 (69)《高宗纯皇帝实录》,《清实録》,第十二册,第863页。 (70)刘浦江《从〈辽史·国语解〉到〈钦定辽史语解〉》,《松漠之间: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第186-187页。 (71)《高宗纯皇帝实录》,《清实录》,第十九册,第1099页。 (72)刘浦江《从〈辽史·国语解〉到〈钦定辽史语解〉》,第195页。 (73)《乾隆朝上谕档》第六册,第808-809页。 (74)《高宗纯皇帝实录》,《清实录》,第十九册,第1099页。 (7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426-1427页。 (76)刘浦江《从〈辽史·国语解〉到〈钦定辽史语解〉》,第189页。 (77)《大学士舒赫德等奏请将未竣十种书籍特派总裁专辫摺》,《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第578-579页。 (78)《刑部尚书英廉等奏拟再添派编修平恕等赶办三史摺》,《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第585-586页。 (79)《谕〈元史〉〈辽史〉等各书仍着于敏中同原派大臣等閲办》,《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第591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