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武英殿本《二十四史》校刊始末考(9)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文史》 张学谦 参加讨论

这就明确説明了删去出处、将大部分案语改爲考证是爲了与其他各史画一。邵氏离馆後,馆臣对《旧五代史》的改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增补部分邵氏漏辑内容。二、删去邵氏误收的内容(126)。三、改篡违碍字句。四、将原辑本《永乐大典》卷某等出处删去。五、选择部分精要案语及黄签改造爲考证。
    改订工作的完成在乾隆四十九年。两套《四库全书荟要》、各阁《四库全书》均以改订本抄入,今可见书前提要末所署恭校上时间均爲乾隆四十九年。武英殿也以此本付刊。所以《荟要》本、库本、殿本均无出处,并且各卷末附考证。虽然同出一源,但《荟要》本、库本与殿本仍有些许差异。如卷二《考证》“《梁太祖纪二》磁州刺史袁奉滔”条,文渊阁《四库》本作“磁州,案《欧史》磁讹惠”,《荟要》本作“磁,原本讹惠”,殿本作“磁州,原本讹作惠州”,熊罗宿影印本粘签作“磁州,原本作惠州”。可见《荟要》本、殿本与熊本相同,都是説原本即《大典》本是错的,而文渊阁《四库》本则变成《新五代史》是错的了。考《新五代史》卷二十一《梁臣传》第九,实作“磁州”,并不作“惠州”,知文渊阁《四库》本此条考证误“原本”二字爲欧阳修《新五代史》,实际应指《永乐大典》。又本卷《考证》,殿本较《荟要》本、文渊阁《四库》本多出“五日之内连下三州”一条。邵晋涵《旧五代史考异》卷一对此条亦有案语,与殿本《考证》徵引略同,但文字颇有差异,则殿本此条考证当出自负责改订工作的馆臣之手。
    现存《旧五代史》的主要版本有:一、清孔继涵校抄本。此本卷末有吴兴陈焯(暎之)题记:“乾隆丁酉八月十七日,同孙庶常寄圃晤荭谷户部,得见此书,因记岁月於後。”(127)丁酉爲乾隆四十二年,可见此本抄写甚早,在现存诸本中与邵辑原稿最爲接近,当是孔氏在京时由四库馆抄出(128)。此本曾经邓邦述收藏,现藏台湾“国家图书馆”。章钰有长跋,详述此本与殿本差异。二、清乾隆翰林院抄本。此爲进呈本,粘有黄签,卷端标“钦定四库全书”,爲孔校本所无,内容较孔校本多贺德伦、裴羽二传及卷六十三史臣赞,删去了孔校本误收的崔居俭传(129),可见已经过修订。民国十年,江西熊罗宿将黄签移附书末,并以此本影印出版,即所谓“影库本”(130)。此本现藏江西省图书馆。三、清抄本。此本行款与翰林院抄本相同,卷端亦题“钦定四库全书”,或即从翰林院本抄出。此本爲王鸣盛旧藏,现藏台湾“国家图书馆”。四、清彭元瑞知圣道斋抄本,彭氏自校并跋。现藏上海图书馆。五、清卢氏袌经楼抄本,缪荃孙校。现藏北京图书馆。以上各本均较爲原始,存有出处及大量案语。六、乾隆内府抄《四库全书荟要》本。七、乾隆内府抄《四库全书》本。八、乾隆四十九年武英殿刻本(131)。九、民国十四年刘承干嘉业堂刻本。刘本以卢氏袌经楼抄本爲底本,又据殿本作了校补,所以一方面保留了出处,另一方面各卷末也附考证。其後商务印书馆即以此本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132)。十、中华书局点校本。此本以熊本爲底本,校以章钰过录孔校本、彭本、卢本、百衲本,并利用了现存的《永乐大典》、《册府元龟》、《五代会要》等文献及诸家考订成果(133)。除以上各本外,陆心源藏有邵晋涵原稿本,其《仪顾堂续跋》卷六《重辑旧五代史原稿跋》云:“此本每册有‘晋涵之印’朱文方印、‘邵氏二云’朱文方印,盖即学士家底本也。”此本现藏日本静嘉堂文库,《静嘉堂文库汉籍分类目录》着录爲写本,二十四册。《静嘉堂秘籍志》仅节录陆跋及《四库提要》,无其他详细信息。此本未见有研究者提及。
    对《旧五代史》的研究,最富成果的当属陈垣、陈智超、陈尚君等。陈尚君更完成了《旧五代史新辑会证》一书,形成了一个新辑本,笔者上述论述对其成果即多有借鉴。一直以来,学者们对殿本删去出处的做法多有批评,但正如上文所述,这是爲了与其他各史保持一致。高宗及馆臣是站在官方的立场上考虑,希望推出的是一部正史的定本,所以不会考虑学者查核原文的需求。殿本虽然有这种极大的缺点,但毕竟是最後的定本,在一些地方仍然优於之前各本。如殿本虽已将大部分案语或删或改爲考证,但在某些卷中,殿本案语反较他本爲多。如卷二,殿本有案语四段即爲熊本所无。再如改造而成的殿本考证有较原本案语爲佳者,如卷九十七“胡汉筠”条,熊本案语爲“案欧阳史作胡汉荣”,殿本考证爲“欧阳史及《南唐书》俱作胡汉荣,《通监》从是书”。可见殿本《旧五代史》仍应受到足够的重视。
    五、《明史》之修订与《明史考证》
    《明史》的纂修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顺治二年诏修,康熙十八年正式开明史馆,终康熙一朝仍未定稿,雍正元年再次开馆,至十三年十二月方基本告成。高宗又命“展半年之期”,以便再加校閲,改正错讹(134)。建文帝谧号“恭闵惠皇帝”即在此期间议定(135)。乾隆元年九月,《明史》正式告成,交武英殿刊刻(136)。乾隆四年七月,《明史》刻竣,本月二十五日由张廷玉等上表奏进(137)。其後校刊《二十二史》,与新修《明史》合称“二十三史”。可见,乾隆武英殿本《二十四史》最先刊刻的实爲最後一史《明史》。
    但《明史》在其後又经历了改译与修订的风波。如上文所述,高宗在乾隆三十三年即表示要全面改译《辽》《金》《元》三史,明承元朝,《明史》中多有元代人名、地名,自然也逃脱不了改译的命运。乾隆四十年五月,高宗在上谕中指出:
    《明史》内於元时人地名对音讹舛,译字鄙俚,尚沿旧时陋习……既於字义无当,而垂之史册,殊不雅驯。今《辽》、《金》、《元史》,已命军机大臣改正另刊,《明史》乃本朝撰定之书,岂可转听其讹谬?现在改办《明纪纲目》,着将《明史》一并查改,以昭传信……所有原颁《明史》及《纲目三编》,俟改正时并着查缴。(138)
    与《辽》《金》《元》三史一样,《明史》的改译也是交方略馆办理的。乾隆四十二年三月二十九日,下旨派英廉、钱汝诚爲总裁,专管《明史》改译事(139)。五月初八,又添派于敏中一同办理(140)。改译由满汉纂修官协同办理,满族纂修官主要负责译改对音,汉族纂修官则主要爲考订文义(141)。
    此时对《明史》的改动仅是局部的,改动之处“并就原板字数刊正,其间增损成文不过数字而止,於原书体例无多更易”(142)。而到了五月十三日,高宗在“閲所进签改之《英宗本纪》”时,对《本纪》不详汪澄、柴文显两御史获罪之由和“土木之败”中王振事迹表示了极大的不满,下旨:“所有《明史本纪》并着英廉、程景伊、梁国治、和珅、刘镛等将原本逐一考核添修,务令首尾详明,辞意精当。仍以次缮进,候朕亲閲鉴定,重刊颁行,用昭传信。”(143)除了改译,又增加了修订《本纪》的任务,工作量大大增加,而汉族纂修官仅宋铣、刘锡嘏二员(144),不敷使用。於是总裁英廉等奏请添派王太岳、韦谦恒、吴省兰、李中简四人参与修订(145)。乾隆四十四年十二月十一日又添派王杰、窦光鼐同办(146)。
    修订《本纪》必然核对《列传》,一方面要保持《列传》与《本纪》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在核对的过程中必然也会发现《列传》的错误,所以修订工作不可避免地扩大到《列传》部分。纂修官以乾隆四年刻本爲工作本,此稿经总裁英廉、于敏中、钱汝诚等审閲删定後,另缮黄签粘於另一乾隆四年刻本上,进呈御览。王颂蔚曾於光绪十三年入值军机处时见到稿本、进呈本(147)。进呈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148),蓝色书衣,上书某官某某恭校字样,如卷一百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一书衣粘黄签,上书“编修臣宋铣恭校”。书内新译名粘黄签於原文之上,史文修订处粘黄签於原文之侧,考订及匀凑字数之语则皆粘於书眉。与王颂蔚《明史考证攟逸叙》所云同(149)。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