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友谢放教授惠赐大作《“绅商”词义考析》一文,以切磋学术,倡导讨论、争鸣之风,这是要万分加以感谢的。谢放教授思绪缜密,学风淳笃,对“绅商”词义做了条分缕析的深入剖...
2001年11月2-7日,“21世纪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先后在台湾嘉义中正大学、台 中逢甲大学、台北汉学研究中心举行,这次会议由中正大学中文系联合中正大学历史系 、逢甲大学中文系...
张之洞在“经世”-“洋务”的路上后来居上,“最乐道”“中体西用”,为“务通”、“务本”力言、力行,在晚清大员中罕有比匹。张之洞务通表现在:力言“振兴农工商”,为武汉...
【编者按】 梁启超的《新史学》发表100年了。100年来,中国史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史学”的倡导,历史考证学派的重大成就,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及成为中国史学的主流,构...
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为止,学术界对近代人物张荫桓的研究显得十分薄弱,究其原因,除了人们对张氏与晚清政局的重要关系缺乏应有的认识外,相关资料的零星分散乃至缺乏可能也是客...
一、歇家与藏边歇家研究之检讨 所谓“歇家”,据《说文解字》,“歇,息也”、“家,居也”,故在广义上可泛指为旅行者提供歇脚的处所。正因如此,人们普遍倾向于把该种中国明...
就汉地社会上古史编撰而言,顾颉刚先生曾有“层累地造成”之说,即战国秦汉以来的古书所讲的历史,大多出于神话传说的演变,是由不同的神话传说一层一层累积起来造成的[1]。就...
自清钱大昕撰《疑年录》,二百年来,治疑年之学者虽前赴后继,代有其人,然检其著述之多寡,亦仅能不绝如缕而已,可见其用力之艰难也。余生也晚,不自量力,亦欲效之为《魏晋...
风俗习惯的变迁是社会变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动密切相关,也和它们一样,是构成社会整体变革的重要表征。风俗习惯的变化可以反映出社会变动的深浅、利...
顾颉刚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社会学家,他一生治学兴趣广泛、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著述丰厚,社会影响也很大。他出生在一个动荡不安又鼎新革故的时代:国家危亡、西学东渐...
在20世纪里,不止一次地有人主张彻底抛弃中国传统典籍,也不止一次地有人主张从传统典籍中开发出有价值的文化资源,以此为中国文化的再生或复兴疏导源流。《左传》作为先秦的...
《讨粤匪檄》是湘军领袖曾国藩于咸丰四年正月二十八日(1854年2月25日)在衡阳誓师时,为东征太平天国而发布的一道檄文。该檄不仅是曾氏个人意志的体现,更是理学经世派对湘军集...
在中国古代,地方志形成一种自成体系的典籍。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域均接续性地纂修方志,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有现象。而方志纂修的兴盛时期乃在清代,方志学理论的趋于成熟亦在清...
在唐代社会中,作为一个读书以求仕进的士人,一旦踏上仕宦之途,就不可避免地嵌入到庞大的国家机器之中,生命的方方面面都受到既有制度无所不在的约束,即使在生命终结之后,...
一、关于翁、李之隙的缘起 讲到甲午战争,讲到帝后党争,翁(同和)李(鸿章)间之仇隙,似乎已是昭然若揭,为史学界所公认的了。这方面最典型的论著要数台湾的庄练先生,他在...
徽州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后期文化的典型样本,这一观点在学界已是基本共识。我们认为,从表现形式看,徽州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各种文化现象往往被冠以“徽”或者“新安”...
在敦煌出土的结社文书中,学者有在研究之後多种分类方法,而所有的研究者都承认,这些文书中,转帖是最多的一种。宁可、郝春文先生的《社邑文书》共收集到转帖218件,其中重复...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史的民族,历朝历代都有修史的传统。从正史到野史,从家史到个人笔记,其典籍之丰富,史料之众多,恐怕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望尘莫及。历代的官学、私学乃至书院...
梁启超是中国较早接触到社会主义学说,“最早在文章中提到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的人”[1](75页)。1899年,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发表了“中国第一篇论述社会主义的文章”。在他所担...
中国新时期,西方史学史学科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当我们迈步新世纪,立意开创中国 的西方史学史研究新局面的时候,不由想起了我们的前辈,想起了他们创业的困难,耕 耘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