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史记》卷129《货殖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261、3266页;《汉书》卷28下《地理志下》,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642、1664页。《盐铁论·通有》文学提到的“好本稼穑”的地区也只有“宋、卫、韩、梁”,王利器校注定本(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42页),相去不远。另有一些地区则是“不事农商”,如种、代、石北地区(《史记》卷129《货殖列传》,第3263页);“侈靡而不务本”,如赵、中山(《盐铁论·通有》,第42页)。 (14)《汉书》卷28下《地理志下》,第1644、1656、1654页。 (15)《三国志》卷16《魏书·郑浑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508-509页。 (16)《续汉书》卷20《郡国志二》“汝南郡”,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3424页;《隋书》卷30《地理志中》“颍川郡”,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838页;《元和郡县图志》卷9“河南道五·蔡州·郾城县”,贺次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43页。 (17)《水经注》卷21“(汝水)又东南过定陵县北”,陈桥驿校释,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77页。 (18)《水经注》卷21“(汝水)又东南过平舆县南”,第381页。 (19)参见邹逸麟:《历史时期华北大平原湖沼变迁述略》,《椿庐史地论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46-269页,特别是第249-251页;张修桂:《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384-394页。王子今对此又有补充,参见王子今:《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12-116页。 (20)相比农耕,渔猎省力却产出有限,积蓄剩余不易,要供养递增的人口困难,所以会生子不举。感谢审稿人的提示。 (21)参见彭卫、杨振红:《中国风俗通史·秦汉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670-672页。 (22)广义的秦岭地区(西起甘青两省边界,东到河南省中部)自秦汉至清代中叶仍保持较好的生态环境,大熊猫、金丝猴、鹿、熊、虎与野猪等大量生存,参见李健超:《秦岭地区古代兽类与环境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4期;马强:《汉中地区生态资源的历史变迁及其成因》,《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3期。 (23)《史记》卷109《李将军列传》,第2871页。 (24)《三国志》卷2《魏书·文帝纪》注引《典论》,第89页。 (25)《三国志》卷7《魏书·吕布传》注引《九州春秋》,第228页。 (26)《三国志》卷8《魏书·张鲁传》注引《世说》,第265页。 (27)《三国志》卷8《魏书·张鲁传》注引《魏略》,第266页。 (28)《汉书》卷51《贾山传》,第2336页。 (29)《汉书》卷54《李广传》,第2439页。 (30)《汉书》卷65《东方朔传》,第2847页。 (31)《史记》卷118《淮南王列传》,第3082页。 (32)《汉书》卷63《燕刺王列传》,第2751、2754页。 (33)《汉书》卷72《王吉传》,第3058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