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后汉书》卷9《献帝纪》建安元年李贤注:“《埤苍》曰:‘穭自生也。’稆与穭同。”第379页。 (59)《三国志》卷13《魏书·王肃传》注引《魏略》,第422页。 (60)《后汉书》卷9《献帝纪》,第379页。 (61)《三国志》卷1《魏书·武帝纪》注引《魏书》,第14页。 (62)《国语·吴语》韦昭注,徐元诰集解本,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55页;《资治通鉴》卷62胡三省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1990页。 (63)《尚书大传》卷3《虞夏传·禹贡》郑玄注,王闿运:《尚书大传补注》,丛书集成初编,第3570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1页;《周礼·天官·鼈人》孙怡让正义,《周礼正义》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07页。 (64)《尔雅·释鱼》邢昺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641页上。 (65)《太平御览》卷35引,第166页。 (66)此文亦见《太平御览》卷841,第3761页,文字略异亦较简单。 (67)《太平御览》卷391引,第1808页。 (68)《后汉书》卷51《李恂传》,第1684页。 (69)《汉书》卷1《高帝纪》,第54页。 (70)《史记》卷103《万石张叔列传》,第2768页;《汉书》卷46《石庆传》,第2197页。 (71)如庄辉明:《略论两汉的流民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冷鹏飞:《论西汉后期流民问题的社会原因》,《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陈金凤:《汉武帝时期的流民问题及其解决方式论析》,《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王子今:《汉代“亡人”“流民”动向与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进步》,《湖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72)贺昌群:《汉唐间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研究》,《贺昌群文集》第2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83-284、316-320页;罗彤华:《汉代的流民问题》,台北:学生书局,1989年,第44-46页。 (73)参见贺润坤:《云梦秦简所反映的秦国渔猎活动》,《文博》1989年第3期。 (74)如中国农业博物馆编:《汉代农业画像砖石》就收集了44块,除去出自四川的,还有不少出于河南、江苏、陕西等地的墓葬。(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第64-108页)陕西绥德出土东汉画像石中狩猎图犹多,参见李贵龙、王建勋主编:《陕西绥德画像石》,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第24、31、56-57、66-67、74-75、90、109、116、123、126-127、134、142-143页;康兰英:《画像石所反映的上郡狩猎活动》,《文博》1986年第3期。 (75)方法的介绍参见胡耀武:《古代人类食谱研究方法》,收入周昆叔等主编:《环境考古研究》第3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51-259页。 (76)关于华北地区全新世大暖期的气候与环境的进一步概括,参见燕生东:《全新世大暖期华北环境、文化与海岱文化区》,《环境考古研究》第3辑,第75-76页。 (77)参见朱士光:《全新世中期中国天然植被分布概况》,《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第1期。 (78)关于这一问题,学界讨论颇多,但意见纷纭,王子今曾经做过梳理,参见王子今:《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第12-73页。此外,近年利用自然科学方法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如何报寅、张穗、蔡述明:《近2600年神农架大九湖泥炭的气候变化记录》,《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3年第2期;葛全胜、郑景云、刘健:《过去2000a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变幅与周期》,《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年第3期;赵淑君、程捷、尹功明、昝立宏:《北京平原区中更新世以来的孢粉组合及其古气候意义》,《古地理学报》2008年第6期。但多为依据不同地点个别代用资料建立的温度数据变化趋势,而各点、不同代用资料间的相互验证尚不充分,不同地点成果间综合分析亦不足,且远未形成一致性意见。尽管如此,对于全新世晚期以来气候基本趋势是转冷,学界还是认同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