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非古典传统的文化复兴,一个著名的例子是朱熹时代的儒学复兴。正如皮科(Pico)和费奇诺(Ficino)以“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家闻名于世,朱熹也可被描绘为一名“新儒家”。(68) 在中国绘画中,对传统的热情也导致了往昔风格的复兴以及伪造往昔大师作品的现象。正如约瑟夫·阿斯罗普(Joseph Aslop)、柯律格(Craig Clunas)和其他学者指出的,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发展起来对艺术鉴赏和艺术收藏的兴趣,在近代早期的中国也有类似发展。(69)正如柯律格雄辩有力地指出,“将在欧洲发生的事情视为充满活力的‘再生’”,而拒绝承认在同一时期苏州发生的一切是毫无道理的。(70) 在某些方面,日本文化史提供了一个更接近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例子。首先,正如大卫·波兰克(David Pollack)和其他一些人注意到,日本和中国文化的关系类似意大利与古代希腊和罗马文化的关系,在某些方面很接近,而另一些方面则相距甚远,从而激发了模仿与竞争并重的攀比(emulation)。(71) 其次,正如我在三十多年前指出的,元禄时期(Genroku,1688-1703)的日本文化出现了一系列成就和创新,其中一些(如同它们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对等物)常被用世俗化、写实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字眼来描绘。(72) 无须赘言,这些观点是有争议的,杰出的意大利史学家阿德里亚诺·普罗斯佩里(Adriano Prosperi)(73)曾批评我的论文《文艺复兴》(Renaissance,1987)积极参考汤因比的观点并使用复数的“文艺复兴”观念,否认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独特性。汤因比的确坚持一个观点:意大利文艺复兴并非一个“独一无二的现象”,而“只不过是一种反复发生的历史现象的特例”。(74) 我本人的观点并非要否认意大利文艺复兴或任何其他文化复兴运动的特殊性,或事实上假定所有复兴都同等重要,它们并非同等重要,其相对重要性需要切实的探究。但与汤因比一样,我确实想说的是,复兴过去的一些思想、形式或实践的运动具有某些家族相似性,因此值得从比较的角度进行研究,对这些复兴运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给予同等关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