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学正统论的形成及饶氏研究的意义 正统论既是中国古人的一种历史观,又是史学活动的修史依据,是对政权丛生、错综复杂的王朝兴衰的一种判断和看法,也是修史时对纷乱如麻...
杨世宏、朱颖洁在《齐鲁学刊》2004年第3期刊发文章:《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建构方法的特点》认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建构方法的特点包括了四个方面:1.从实践角度理解世界历史的...
钱穆先生是当代中国史学界的卓然大师,今年(2015年)八月卅日,不幸在台湾病逝,享年九十六岁。钱先生学识渊博,著述等身,治中国史七十馀年,在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
邵鹏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发表文章《文明形态观刍议--兼评唯物史观的合理性》谈到:文明形态史观从宏观维度考察社会形态发展,它的结论是以价值判断为中心,描述的...
在中华民族的航海史和对外关系史上,明初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的郑和七次奉使下西洋是值得浓墨重彩的辉煌历程,同时也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尽管历时不久就因...
周妤在《求索》2004年第8期发表《论历史时间》的文章,从历史时间观念的演绎、历史时间的主客观范畴、历史学时间和历史学家的时间四个方面探讨了历史哲学研究领域中关于时间问...
赵澜、赵坦在《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发表文章:《试论历史学在社会转型期的价值所在》提到:历史学对现实社会的指导作用,大大超越了以往简单的经验教训的总结,而是...
1978年12月,我从内蒙古呼和浩特回北京探亲,到中央民族学院教职工宿舍去看望费孝通先生,费先生直截了当地问我:“你能不能回来整理潘先生的遗稿?”并且专门谈到我父亲潘光旦...
程光泉在《东岳论丛》2004年第2期发表文章:《后现代性和历史学的焦虑》认为:尽管人们对后现代主义及后现代性有多重理解,但具体深入地分析后现代性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与现...
“司马谈作史”之事,隋唐以前未闻有人议论,其说之出,盖始于初唐。后世虽间有学者回应,然皆有说无证,影响有限。清人曾试图从《史记》里寻求司马谈遗文,收效甚微。20世纪...
在19世纪末的近代历史时期,李鸿章与伊藤博文无论在各自国家的历史还是在中日两国的双边关系上无疑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有关他们两人的研究分别成为中日两国近代历史研究的...
王四达在《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刊发文章《周秦的社会变迁、思想调适与中国传统社会》认为:以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来看,中国古代文明是一个社会形态未发生根本质变的传...
斡鲁朵始见于突厥文碑铭(注:耿世民译《突厥文碑铭译文》,见林干著《突厥史》附录,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80~286页。译文中将斡鲁朵统译为“宫”。),而...
孙云在《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刊发的文章《告别史学的“政治情结”--从“三年之丧”起源问题谈起》谈到:传统史学无法割舍的“政治情结”,过度地影响了20世纪的一些史学家...
一、杨翼骧先生的学术历程 杨翼骧先生是20世纪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开创者与奠基者之一,成就卓著。杨先生,字子昂,名翼骧,1918年8月15日出生于山东省金乡县,1936年19岁考入北京大学...
孟祥才在《山东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刊发文章《重新审视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是指亲身参加农业生产并以此获取生活资料的劳动者...
王祎 (1321-1372年)字子充,浙东金华义乌人,曾与宋濂同执明初史界文坛牛耳 ,是明初重要的学者之一。王祎除曾以总裁身份笔削《元史》外,《大事记续编 》是他的史学代表作。关...
陈锋在《光明日报》(2003年11月25日)发表文章:《论中国古代社会的腐败与世风》说:根除吏治腐败、培育良好世风、提倡为政以德反腐倡廉,历史上从上到下都为良好世风的到来进...
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范畴是指人类社会在横向上产生世界性的普遍交往和联系以后在纵向上的发展进程和最终指向。它涵盖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注:在马克思恩格斯...
郭沂在《文史哲》2003年第6期发表文章:《中国社会形态的四个层面及其历史分期》认为:社会形态可分为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关系形态、社会政治形态和社会意识形态四个自下而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