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咸炘(1896-1932),字鉴泉,别号宥斋,是近代四川的著名学者。他家学渊源深厚,9岁时已能日读书数十册,被族人视为神童。可惜他英年早逝,年寿仅36岁。但他一生勤于著述,留下...
清朝皇帝对中国疆界的认识和自我约束 清太宗皇太极曾向喀尔喀汗王宣称:“昔辽金元三国之主,当征战时,西伐厄讷忒黑,东抵朝鲜,北及黑龙江,南至于海。朕今日正与相等也。”...
1205年,蒙古杰出首领铁木真以西夏收纳蒙古仇人为借口,发动了对西夏的第一次进 攻。《元史》卷1《太祖纪》载:“岁乙丑,帝征西夏,拔力吉里寨,经落思城,大掠 人民及其橐驼而...
尧舜禅让故事自古就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历史事件,并涉及中国古代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与形成问题。中国考古学数十年的发展成就已经使人们相信,尧舜故事大约发生在考古 学上的龙山...
张謇(1853-1926年),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他不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同时,还是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张謇致力教育30年,办学之多、种类之广、...
陈寅恪不但是清华学派的领军人物,更是现代中国史学的巨擘。在1990年代以来的国学热潮中,陈寅恪成为新的学术偶像,陈氏的一些代表性言论也由此在学术界广为传诵。如论知识分子...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逐步发展以至最后定型的关键时期。清朝不仅对奠定今天中国的版图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近现代国家意义上的中国概念也是在清朝统治时期才出现...
大力推行裁革冗官的活动,是张居正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此史家论著多有谈及,但未见专文详论,而这一活动留给后人深刻的教训,研究这一活动,既有学术价值,也有实践意义。...
从顺治元年开始,摄政王多尔衮成为清朝主要决策者。由于战略形势的巨变,为了得到朝鲜的物资援助,多尔衮及时调整了朝鲜政策,使得清与朝鲜的关系由征服与被征服者的关系开始...
陈垣(1880-1971),广东新会人。著名爱国史学家、教育家,与陈寅恪并称为“史学二陈”。1908年陈垣与友人在广州共同创办光华医学专门学校,成为该校第一届毕业生并留校教授细菌学...
张佩纶是晚清统治集团的重要分支清流派的要角,其政治生涯历经同治、光绪两朝。剖析这一历史人物不仅有利于我们对张佩纶个人的了解,而且有助于对晚清政局的把握。长期以来,...
一、史料的扩充与历史认知的深化 史料的处理从来都不是真实与虚假的简单的划分,而是人们认识历史的观念与方式之变迁的历史。齐世荣先生的《史料五讲》虽然叙事简洁,不奢谈理...
郑芝龙虽然不像其子郑成功那样声名显赫,但在十七世纪的中国东南沿海却也是叱咤风云威震四方的海上霸主。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他认识茫然,甚至误认为“海盗”,为此笔者钩稽史...
《荀子》积极总结历史经验,强调鉴史价值,评说各种现实社会问题,极其关注制度建设。不把治国寄托于人性之善,而宁可用制度去限制改造人性之恶。《荀子》提出的鉴史观念与方...
“史料”问题是中国史学家长期关注的问题,学界已出版一些专著讨论史料的整理和运用。2014年6月,齐世荣先生新著《史料五讲》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作者近年来...
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官至兵部尚书。于谦同里后学孙高亮在章回体小说《于少保萃忠全传》的第五回,以于谦观石灰窑所感,口占七绝《石灰...
著名历史学家徐中舒直接或间接地继承了清末桐城学派及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李济、顾颉刚等一代学术大师的治学门径与学术风范,在漫长的学术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兼收并蓄,...
当代杰出的历史学家徐中舒先生是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公认的大师级学者。徐先生在 长达70年的学术生涯中,以高尚的情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旺盛的学术生命力在历史学 和古文字学等...
一提到史家傅斯年,大家首先想到的应该就是那句“史学就是史料学”的断语。在《史语所之旨趣》这篇名文中,他明确地反对疏通和著史,主张“存而不补”、“证而不疏”。上世纪...
陈寅恪《论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以下简称“陈文”),最初是在蒋天枢所撰《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中论著编年目录中看到的①,有关唐高祖称臣突厥事,曾见之于吕思勉的史著,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