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对“循吏”以及“良吏”、“良政”、“能吏”再略作讨论,以进一步探讨历代史家的吏治思想及其与司马迁的关系。 刘宋史家范晔所撰《后汉书》,不但设置了《循吏列传》,还有《酷吏列传》。《循吏列传》卷末“赞曰”有云: 政畏张急,理善亨鲜。推忠以及,众瘼自蠲。一夫得情,千室鸣弦。怀我风爱,永载遗贤。[75] 按《韩诗外传》有云:“治国者譬若乎张琴然,大弦急则小弦绝矣。”[76]此正范氏言“政畏张急”之所本,言治国不应峭刑峻法(上引《韩诗外传》前有云“令苛见民乱”,“吴起峭刑而车裂,商鞅峻法而支解”等语[77]),而应宽缓为治。又,《老子》六十章有云:“治大国若烹小鲜。”[78]谓不扰民(王弼注“不扰也”)、不折腾。由此,则能推忠恕于万民,守长得化下之情,而黎民百姓则鸣弦而安乐(参李贤注[79])。范氏对“循吏”为政特征的表述,可知矣。又《后汉书·酷吏列传》“论曰”批评“严刑痛杀”、“以暴理奸”,“以为严辟既用,而苟免之行兴;仁信道孚,故感被之情著”。所以,应当以“德义”、“化导”治民,认为这才是“崇本”[80]。 唐初史家魏征等人奉旨所撰《隋书》,不但设置了《循吏传》,还有《酷吏传》。《循吏传》云: 古之善牧人者,养之以仁,使之以义,教之以礼,随其所便而处之,因其所欲而与之,从其所好而劝之。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故人敬而悦之,爱而亲之。若子产之理郑国,子贱之居单父,贾琮之牧冀州,文翁之为蜀郡,皆可以恤其灾患,导以忠厚,因而利之,惠而不费。……[81] 按此言善治民者当以仁、义、礼为本,要爱民亲民,民亦“敬而悦之,爱而亲之”,揭示了“循吏”为政的基本特点。所举子产,司马迁将其列入“循吏”,其治理郑国,孔子称其“仁”,可参前所引述。又,孔子弟子子贱治单父之事,略见于《吕氏春秋·察贤》,谓其任人而治,而不是任力而治[82];《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亦载其事[83];又略参《说苑·政理》,言乃君子之治而众人欣悦,并受到孔子的称许[84]。贾琮之事,见于《后汉书》本传,言其赴任车不垂帷以“远视广听,纠察美恶”,“州界翕然”[85]。文翁治蜀,注重教化,则见于《汉书·循吏传》的记载[86]。无疑,他们都是“循吏”的典型代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