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社会史学的研究 社会史学研究社会的构成、运行、变迁以及社会生活和社会问题。它利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特定的视角观察和研究社会,形成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一、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模式 近代中国社会的结构性变化之一就是城市化的初步启动。其标志一方面表现为一批因港而兴、因商而兴、因工而兴、因路而兴的近代城市的诞生和发育,体...
“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①]1917年4月12日在长沙举行蔡锷国葬典礼,这是孙中山所寄送的挽联。孙中山用东汉着名军事家班超、马援作喻,高度评价了辛亥革命时期受人...
洪秀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具有近代意识的农民领袖。他生活在西方近代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开始撞击的时代里,洪秀全用拜上帝教理论审视和评判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往...
晚清以来,中国学术经历一大变局,其要在与世界的交流日益紧密。如果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主要是一面倒的西学东渐,中国固有学问方面,尤其是易与西学相对应的文史哲等人...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中兴办洋务的官员主张引进西学,开办工厂,设立学堂,遣派留学,培养技术人才和军事人才,思想观念从封闭型转向开放型,从轻视“工艺”转向讲求“...
自1958年开始,海峡两岸国共两党单日打炮的历史延续了20年之久。但这场特殊炮战实际乃是大陆与台湾之间保持联系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打破了美国推行“两个中国”的图谋。本文回顾...
以往学术界大多从政治属性出发,把旧中国的本国资本划分为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两部分。但是,如果从政治与经济相结合的角度来分析,就会发现中国的本国资本--也即民族资本在所...
发生于19世纪末的戊戌维新运动,至今将百年矣。这是19~20世纪之交中国历史上所发生的一场重大的社会改革运动。这场运动,重在变法维新,其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及...
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究竟哪个阶级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或“占据历史的中心地位”?史学界对这个问题历来存在着分歧意见。这里,我想简要地叙述自己的几点看法,希望能...
近代湖南人才辈出,先后形成了四个人才群体。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自古以来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积极的作...
在中国北洋军阀统治的17年间,军阀混战、割据一方、政局动荡、民不聊生构成了一幅残破不堪的社会图景,北洋军阀的政治统治也在历史上写下了黑暗的一幕。这一时期连绵不绝、遍...
本文认为,由于历史的原因,1953年我国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选择了苏联的工业化模式。党的八大在对苏联工业化模式进行再认识的同时,对自己的工作经验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首...
《战略与管理(总第19期)》刊首所载萧功秦先生之《关于清末保路运动的再反思》(下简称萧文)一文拜读后,获益匪浅,感触良多。由此引发我对清末“保路运动”的兴趣与思考,...
1962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从中央、中央局、省委、地委到县委五级干部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七千余人,这是我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会议的中心是总结过去几年困难产生的原因...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所领导的民主革命是一百多年来中国近代化历程发生世纪性转折的重要阶段。他提出并不断加以完善的三民主义思想是当时中国最完整的近代化思想...
宋庆龄对抗日战争从理论到实践上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本文仅探讨她关于抗战的思想及其历史地位,主要从两方面加以论述:一是抗战持久必胜思想,二是建立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
人民军队总司令朱德,虽然从没有担负过部队政治工作的领导职务,却一贯高度重视人民军队的政治工作,坚持军事政治工作一起抓,自觉维护党的领导,并在长期领导人民军队建设的...
史学界对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因素已作了多方探讨,并对事变有关人物也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对宋美龄这个重要人物所起作用的专题论述尚不多见,多将其作为促进因素之一泛...
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毛泽东和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宏伟志愿。毛泽东是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驱者和开拓者,邓小平则是这一伟大事业的集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