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史研究中,许多学者、包括一些著名学者往往引用《国语·晋语四》之说论证古 史,寻找中国文明起源的线索。但是,时至今日,倘若以科学的眼光审察,我们就会发 现,《晋语四...
史学传统是历史发展继承性的表现,它的发展离不开历代史家的批判和继承。《史记》在汉代被誉为“实录”之后,历代史家围绕“实录”进行了持续的讨论,《史记》实录的特点和精...
《仪礼·丧服》篇除“经”文、“记”文之外,还有“传”文,这在《仪礼》十七篇中是独一无二的。其中的“传”文即是著名的《丧服传》(也称《服传》)。《丧服传》的撰作者是...
中国是一个文献积累丰富、传流历史悠久的国家。如果从甲骨文算起,当有3000多年;如果从孔子收集整理算起,也有2000多年。在如此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历代文献得以长期保存、积累...
20世纪三十年代初所兴起的社会史大论战吸引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瞩目,许多经济学 家、历史学家、思想家以及不少有志青年都投入到这场论战当中。人们围绕当时的社会 现实进行了激...
《四库全书总目》卷六二《史部·传记类·存目四》中著录有当时浙江巡抚采进的《熙朝名臣实录》二十七卷,《提要》云: 明焦竑撰。此书《明史·艺文志》不著录,前有自序,谓:明...
洪仁玕是洪秀全的族弟,拜上帝会最早的成员之一,也是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之一。他参加太平天国革命虽然只有短短5年多,但却是太平天国的重要人物,被称为太平天国领导集团...
一、简略的回顾 笔者既往曾撰《论左传预言》(注:《史学月刊》1984年第4期。)、《左传材料来源考》(注:《中国史研究》1993年第2期。)、《孔子不修春秋辨》(注:《史学理论...
文章主要通过对民初史学界语境的考察,论证“古文新证”为王国维1925年清华国学院讲义的标题及其本意。并由《古文新证》分析王国维与民初史学界的关系,进而理出民初学者治学方...
前贵州文史馆邀请余著《黎庶昌传》,不才曾力求简约精选,挈领提纲,以图叙其坚苦卓绝、百折不回之志趣,窃以为庶昌岩穴之士,山野之民,而具人饥己饥,澄清天下之志,内忧朝...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后,中国面临着以英国为首的西方殖民者。它们以其坚船利炮打败了清帝国。为了抗御外侮,魏源以十年之功研究中国的海防问题,编纂了卷帙浩繁的《海国图志》...
《唐鉴》是北宋时期史家范祖禹参修《通鉴》时“于紬次之余”写成的一部史著[1],其史实部分基本上不出《通鉴》。但因其著述宗旨是欲“稽其成败之迹,折以义理”[1],而《通鉴》...
光绪三十三年(1907),国内十四省留学于日本的三十六名回族青年学生,发起组织了“留东清真教育会”。第二年,该会在东京编辑出版了回族历史上的第一个自办刊物《醒回篇》,这...
1856年上海墨海书馆出版了英国传教士慕维廉与蒋剑人编译的《大英国志》,为近代中国文化人带来了大量的关于英国历史的知识信息。《大英国志》文字典雅流畅,显然是由中国文人帮...
吞并琉球,是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向外扩张的第一步,关于日本吞并琉球的经过,以及中日两国当时在此问题上的交涉,已经有不少学者作了研究和论述。人们注意到,当时中国驻...
【编者按】 梁启超的《新史学》发表100年了。100年来,中国史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史学”的倡导,历史考证学派的重大成就,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及成为中国史学的主流,构...
背景资料一:《孝经》的传承 关于《孝经》的作者问题,有孔子(孔子门人)、曾子(曾子门人)(注:《史记·仲尼弟 子列传》、《汉书·艺文志》、《孔子家语》等持此说。今人如...
1903年,流亡海外的梁启超应美洲保皇会之邀再度游美。像4年前的夏威夷之行一样,这次游美也是政治性的。在美洲的8个月中,梁启超将大部分时间用于从事与保皇会事务有关的活动,...
文章提出郑玄说、程朱说和修正后的柳宗元说,是关于《论语》主要作者的三种主要 观点,认为它们的基本分歧在于:(1)是孔子弟子还是再传弟子为《论语》作者的主体? (2)在《...
一 经今古文之争,是汉代乃至中国古代学术史上的一桩著名公案。但时下许多教材或著作,却常常对之作绝对性的判述。在称今文经学“迎合统治者政治需要,着重章句推衍,结合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