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间校刊《十三经注疏》《二十四史》,是一次对正经、正史前无古人的大规模校勘、刻印活动,在校勘学史和出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各经、各史均附有“考证”即校勘记①,亦是...
清华简《皇门》是史官记录的周公言论,版本优于今本,文句较易通读。其文首云“惟正[月]庚午,公格才在(库)门”①。此“公”当指周公,今本即作“周公”,就当时的局面与...
一、问题的提起 2004年,西安市东郊出土了日本井真成墓志,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购入并发表了这一消息。此事引起中日两国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特别在日本引起轰动,朝日新闻社还...
中国回族史研究,论其族源,必然离不开对《梦溪笔谈》中“回回”一词的解释,余30年前完稿的《〈梦溪笔谈〉中“回回”一词再释》一文,曾论及此事,后有杨志玖先生的回复。因...
《辽史·历象志》全文抄录了《宋书》所载祖冲之《大明历》,然而迄今为止,无论是《宋书》的点校者,还是《大明历》的研究者,似乎都没有注意到这一文本的价值所在。譬如王仲...
陈寅恪在分析安史之乱以后的唐代政治社会史时,提出过一个士人“北走河朔”的问题[1]187-189。他着重分析了两人:一个是登进士第的李益;一是未中进士的董邵南。陈氏指出,“虽已...
《辽史》卷一一五《西夏外纪》在叙述西夏的军队装备时说: 团练使上,帐、弓、矢各一,马五百疋,橐驼一,旗鼓五,枪、剑、棍棓、粆袋、雨毡、浑脱、锹钁、箭牌、铁笊篱各一;...
作为反映北宋开封市井风俗的故宫博物院藏本《清明上河图》,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其中许多在古籍文字中看不到的珍贵具体形象资料,滋养着学术和艺术。画上的一支骆...
唐代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时期,由于丝绸之路的空前畅通和佛教的大举东传,印度幻术也源源不断进入华夏,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幻术艺术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唐代传奇小说集...
清代自顺治朝开馆纂修《明史》,-直到乾隆年间,近百年才最终修成《明史》。这不仅是中国史学史上一件重要的事情,而且在中外史学交流上也是一件值得注意的事件,因为在中国传...
王国维《蒙古札记》赵官条云: 《秘史》续集一,谓宋主为赵官,其名称殊不可解。余按赵官者赵扩之音讹,乃直斥宁宗御名也。金人辄直斥宋帝之名,如呼钦宗为赵桓、高宗为赵构,...
《皇明宝训》成书于洪武七年,由翰林学士承旨詹同、翰林侍讲学士乐韶凤、翰林侍讲学士宋濂等人共同修纂完成。《皇明宝训》成书后,并无刻本流传,今天所能见到的抄本保存在《...
宁波天一阁庋藏的明史稿(以下简称“阁藏本《明史稿》”),共12册,兼含稿本与钞本,有墨、朱笔删改及名家的钤章、题跋。该稿早年曾引得著名学者登阁观览,留下了多种推论与...
在目前清华简的整理工作中,有一种论调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即清华简《尹诰》一篇,证明古文《尚书·咸有一德》是“伪作”。有学者指出:“《尹诰》是《尚书》佚篇,或称《...
治明史者,一般都根据《明实录》、清政府官修的《明史》、清入关前的史料以及某些野史笔记。但是,《明实录》主要记录的是各朝皇帝的言行,很多重要的史实并不记录;清人修的...
《明史》历志的编纂,是清初科学界与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同时,“西学中源说”又是当时以及后世学界颇为流行的风潮。因此,《明史》历志纂修过程中“西学中源说”的影响与反抗...
曹寅与武英殿修书处共同创造了清代中央官刻书的繁荣,是清代出版印刷史研究中无法回避的一个课题,曹寅承刻钦颁《全唐诗》是其比较重要的一项活动。从以当时人记当时事的金埴...
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系统记录其事迹的最早文献为《史记·五帝本纪》。①由于年代久远,《史记·五帝本纪》所述黄帝事迹,很难考实。从知识史的角度看,《史记·五帝本...
明末清初西学东传的研究,当今是为显学。讨论学术传播,与一般的文化传播其实并无两样,要言之必有三个环节:传播的源头、过程、标的(受众社会)。三者之中,目前专论传播过...
清朝乾隆年间官修的《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是中国古代一部集大成的书籍解题目录,范围之广,收书之多,价值之高,在整个中国古代都是无与伦比的。这其中,既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