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表主要内容,一是述职掌,《东观汉记》虽无明言大鸿胪职掌,但人们从“汉旧官”一句自然明白此官所主。二是述沿革。三是述属官。内容详略程度也相近似。 关于大鸿胪一官,《初学记》卷一二尚引《东观汉记》一段文字:“鸿胪三十六人,其陈宠、左雄、朱宠、庞参、施延并迁公。”(30)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表的前一部分是对西汉一代重要职官的概述,后一部分是以表格的形式纵向列出重要职官,而横向则依时敍列一些人物所任重要职官的年代和升迁死免。上面《唐类函》所引《东观汉记》的一段文字,显然相当于《汉书·百官公卿表》的前一部分,而《初学记》所引《东观汉记》的一段文字,则相当于《汉书·百官公卿表》的后一部分,《初学记》在引徵时,是据表撮述梗概,已失《东观汉记》的旧貌。 今天见到的《东观汉记·百官表》遗文,大多数保存在司马彪《续汉书·百官志》刘昭注和《太平御览》中,所引少者只有一句,多者也不过五、六语,上面提到的《唐类函》引徵的一条就算是篇幅较长的了。除了这一条外,《续汉书·舆服志》刘昭注引徵了一条,篇幅最长,内容完整,是我们考察《东观汉记·百官表》难得的一段文字,现全文迻录如下: “建武元年,复设诸侯王金玺綟绶,公、侯金印紫绶。九卿、执金吾、河南尹秩皆中二千石,大长秋、将作大匠、度辽诸将军、郡太守、国傅相皆秩二千石,校尉、中郎将、诸郡都尉、诸国行相、中尉、内史、中护军、司直秩皆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青绶。中外官尚书令、御史中丞、治书侍御史、公将军长史、中二千石丞、正、平、诸司马、中宫王家仆、洛阳令秩皆千石,尚书、中谒者、谒者、黄门宂从四仆射、诸郡监、中外诸都官令、都候、司农部丞、郡国长史、丞、候、司马、千人秩皆六百石,家令、侍、仆秩皆六百石,洛阳市长秩四百石,主家长秩皆四百石,以上皆铜印黑绶。诸署长、楫櫂丞秩三百石,诸秩千石者,其丞、尉皆秩四百石,秩六百石者,丞、尉秩三百石,四百石者,其丞、尉秩二百石,县国丞、尉亦如之,县、国三百石长相、丞、尉亦二百石,明堂、灵台丞、诸陵校长秩二百石,丞、尉、校长以上皆铜印黄绶。县国守宫令、相或千石或六百石,长相或四百石或三百石,长相皆以铜印黄绶。而有秩者侍中、中常侍、光禄大夫秩皆二千石,太中大夫秩皆比二千石,尚书、谏议大夫、侍御史、博士皆六百石,议郎、中谒者秩皆比六百石,小黄门、黄门侍郎、中黄门秩皆比四百石,郎中秩皆比三百石,太子舍人秩二百石。” 于此可以看出,《东观汉记·百官表》对各类不同级别职官的印绶制度、禄秩高下采取集中记述的方法,而且内容比较详细。它与《汉书·百官公卿表》略有不同。《汉书·百官公卿表》记印绶制度采取分述与集中叙述相结合的方式。相国、太尉、御史大夫、太傅、太师、太保、前后左右将军,印绶制度分而言之,随官敍及。此外诸官,不管品秩高下,皆不具言印绶,只在篇末综述云:“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青绶,光禄大夫无。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铜印黑绶,大夫、博士、御史、谒者、郎无。其仆射、御史治书尚符玺者,有印绶。比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黄绶。成帝阳朔二年除八百石、五百石秩。绥和元年,长、相皆黑绶。哀帝建平二年,复黄绶。”对于禄秩,《汉书·百官公卿表》基本上采取分述的形式。分述形式包括两种,一是记载禄秩相同的几种职官之后,统一说明这几种职官的禄秩。如于太常、光禄勳、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执金吾诸官后,总括以上诸官禄秩云:“自太常至执金吾,秩皆二千石,丞皆千石。”另一种形式是在记述某官职掌、设置、属官等情况的同时,即说明禄秩。如记述奉车都尉、驸马都尉时说:“奉车都尉掌御乘舆车,驸马都尉掌驸马,皆武帝初置,秩比二千石。”《东观汉记·百官表》与《汉书·百官公卿表》之间的这些歧异,只限于记述方法方面,并没有使二表在体例上导致根本性的区别。 今天存世的反映东汉一代官制的最系统最完整的史料,首推司马彪的《续汉书·百官志》。我们以《东观汉记·百官表》现存片段与《续汉书·百官志》对勘,发现有许多不同之处。
(责任编辑:admin) |